瓦格纳:歌剧《唐豪瑟》序曲

瓦格纳:歌剧《唐豪瑟》序曲

2019-12-22    14'46''

主播: 96涛声依旧

346 13

介绍:
汤豪舍序曲Ouverture“Tannhauser”瓦格纳作于1844年。管弦乐曲。为瓦格纳他所作三幕歌剧《汤豪舍》(全名《汤豪舍,瓦尔特堡的歌手比赛》)的序曲。歌剧脚本由作者根据古代传说写成。剧情为: 十三世纪初,骑士、游吟歌手汤豪舍与瓦尔特堡领主的侄女伊丽莎白相爱,但又经不住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的诱惑,在维纳斯堡大山洞住了一年。后因感到厌倦,返回瓦尔特堡参加歌唱比赛,伊丽莎白喜出望外。领主宣布赛歌主题为 “爱的力量”。汤豪舍竟在歌中称颂与维纳斯的私情,嘲笑歌颂纯洁爱情的骑士们,为此触犯了教规。领主勒令汤豪舍火速去罗马恳求教皇赦免。伊丽莎白在家中向圣母祈祷:为使爱人得到饶恕,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教皇拒绝赦免汤豪舍,并宣称:除非他的手杖生叶开花,否则去过维纳斯堡的人不会得救。汤豪舍黯然返回故里,路遇送葬的行列,原来伊丽莎白久思成病,不幸死去。汤豪舍抚棺痛哭,气绝而逝。此时一群年轻的朝覲者带回生叶开花的手杖,伊丽莎白的献身精神终于使汤豪舍的罪过得到赦免。 序曲概括了歌剧灵与肉的冲突。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曾说这是一首“根据歌剧剧情而作的交响诗”。 乐曲共分三大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为朝觐者的合唱音乐的呈示及其展开。中间部分采用奏鸣曲式,描绘汤豪舍在维纳斯堡花天酒地的生活。 第一部分:E大调,行板,3/4拍。共有两个主题。由管乐器用和弦奏出的第一主题为朝觐者合唱主题,具有赞美歌和进行曲的体裁特点,旋律悠缓庄重,充满了虔诚、崇高的情绪,表现了缓缓而行的罗马朝觐者的行列。 加入弦乐后,呈现带悲剧性的第二主题。悲剧性主题以向上作八度跳跃后使用变化音连续下行的小二度音调为旋律特征,带有黯然神伤的悲剧性色彩,象征汤豪舍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这主题反复后,乐曲再现第一主题,长号在小提琴的装饰性音型和低声部三连音伴奏音型的衬托下,奏出主题的主旋律,凯旋般的号角声响壮丽有力。随后,乐曲多次再现第二主题。第一主题又一次再现时力度渐渐减弱,仿佛朝觐者的行列渐渐远去。 采用奏鸣曲式的中间部转为快板,先由中提琴用快速奏出主部第一主题“欢乐的动机”。 欢乐的动机采用增二度的音程,旋律跳动感较强,表现了汤豪舍在维纳斯堡恣情作乐的情景。接着,由木管呈示主部的另一主题“仙女的呼声”。这一主题描写了维纳斯堡中“仙女”妖媚艳丽的歌舞场面。随后,弦乐有力地奏出带进行曲特点的副部主题“维纳斯赞歌”这一带有中世纪骑士歌曲特征的主题音调,是歌剧中汤豪舍在歌唱比赛会上赞颂维纳斯的美貌和魅力。 展开部以主部的音调开始。音量渐渐减弱后,小提琴独奏的音调引出单簧管吹奏的“维纳斯动机”。这一动机飘忽柔美,用来表现维纳斯迷人的形象。接着,小提琴呈示“诱惑的呼唤声”,轻轻的号角性音调,仿佛远远传来的阵阵呼唤声,象征维纳斯堡对汤豪舍的诱惑性召唤。 诱惑的动机这一号角性音调多次变化重现。这时,大提琴也在低音区反复奏出“欢乐的动机”。 随后,乐曲先后奏出“欢乐的动机”、“仙女的呼声”和“维纳斯的动机”,表现了维纳斯对汤豪舍的又一次诱惑。在歌剧第三幕中,教皇拒绝赦免后,汤豪舍绝望地大呼:“如今留给我的惟有欢乐!“维纳斯,我要到你那儿去!”而后乐曲进入再现部,首先再现副部主题“维纳斯赞歌”。加快速度后,由铜钹强烈的声响引进主部主题,使乐曲进入高潮后结束中间部。 经过小提琴走句的过渡,乐曲进入第三部分,气氛转为宁静,首先隐隐再现朝觐者的合唱。这一部分的合唱与乐曲开始时的合唱相比,更为崇高庄重。音量逐渐增强后,长号和小号奏出了声势浩大的合唱主题象征汤豪舍的再生。最后,乐曲以强有力的音响结束。演奏时间约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