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沙龙】物的台湾史:日据时期的移动、感官与城市文化

【书沙龙】物的台湾史:日据时期的移动、感官与城市文化

2016-05-08    88'56''

主播: 阅乐书店

9013 240

介绍:
【书沙龙: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化vol.2】 讲题:物的台湾史:日据时期的移动、感官与城市文化 策展人:严婉玲 讲者:蒋竹山 讲者 l 蒋竹山 国立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国立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兼任人文社会学院大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新文化史部落格」网站及脸书粉丝专页「台湾历史评论」,并担任蔚蓝文化出版社「大众史丛书」主编。着有《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五南,2012)、《岛屿浮世绘:日据台湾的大众生活》(蔚蓝文化,2014)、《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裸体抗炮: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读本》(蔚蓝文化,2016)。目前除了在进行东亚生活史四部曲的书写外,另执行的研究计划有「《燕行录》里的中朝医药交流」及「味素的全球史」。 讲题简介 l 著名的德裔美国史家Peter Gay在他那系列维多利亚时代的布尔乔亚感官经验研究中提到,对于十九世纪的人们而言,那是个「快速列车的时代」。随着火车、钢轨路基和信号系统的持续改进,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快,铁路也成为一种流行的隐喻,新的感官刺激纷至沓来,这表达了十九世纪的急遽变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人们的困惑与焦虑。 同样的时代转变造成的感官体验与人心变动问题,我们在二十世纪初的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彼岸过迄》中亦可见到。时代转变、东京、市营电车、站台、红色铁柱、年轻人、城市,则成为小说中时常出现的用语与书写。 1930年代的台湾似乎也有这样的现象,城市的剧烈改变带来了日常生活的种种便与不便,成为作家、地方菁英的城市书写、个人日记或旅游杂记的重要内容。透过台南佳里医生吴新荣的日记,搭配当时的报刊新闻与广告,我们更可清楚地感受到这个时代的移动、感官与城市文化。其中,物的体验,成为我们观看这场感官文化之旅的重要切入点。 搭配书单 l 《感官的教育(上下)》 《彼岸过迄》 《吴新荣日记全集 1-11》 《观光时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旅の风俗史 《岛屿浮世绘:日据台湾的大众生活》 《大正文化:帝国日本的乌托邦时代》 <移动>と<比较>の日本帝国史: 统治技术としての観光・博覧会・フィールドワーク 単行本 – 策展人 l 严婉玲 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博士生,曾任教于永和社大教授台湾史相关课程。研究台湾民族主义与战后社会运动,学术之外也参与当前社会议题讨论,目前关注对中国经贸自由化课题,最终希望自己是动保人士。 策展论述 l 日据时期的台湾大众文化发展,如台湾青春期的成长痛,用光亮华美包裹着,孕藏了对现代社会的想象,是个丰富多元又混杂哀愁的大命题。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有点遥远,文明进步、摩登生活,迭在红砖大灶之上。铁路疾驶着时代而来,卷起烟雾迷离的期待,搭着百货公司的流笼而上,抬头看见新的天际线。大人穿着西服在酒楼以台湾菜、金鸡酒宴请宾客、孩子们穿着制服、提着不合脚的木屐越过城市新空间到公学校上课。 周五晚上,到阅乐书屋,透过书与人的对话,让我们从此刻回眸,看殖民下的华丽岛如何走向这个大众生活主宰世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