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传说:离“天”最近的民间传说

天坛传说:离“天”最近的民间传说

2016-07-26    19'59''

主播: FM1860038

265 14

介绍:
天坛传说:离“天”最近的民间传说 交通广播记者孙媛、节目制作中心胡汀兰 天坛传说是从北京天坛明代建成起,就应运而生的民间传说。500多年来,它在京城百姓之间口耳相传、幻化演变着。这些传说,凝聚着劳动人民对上天的崇拜和敬畏、对善恶的评述、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在这帝王祭天的神秘禁地,到底演化出了哪些离奇动人的传说故事呢?它们在历史上有没有依据呢?请听非遗时光之:天坛传说——离天最近的民间传说。 [李维仲:讲述益母草的传说] 北京天坛公园的七十二长廊里,曾在天坛公园工作43年的李维仲,正绘声绘色地讲着《天坛益母草的传说》。空闲之余,给游人和街坊四邻讲“天坛传说”,是他最惬意的享受。 [李维仲:爱听、爱讲天坛的故事] 要说天坛传说是离天最近的民间传说,还得从它扎根的北京天坛讲起。北京天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明、清两朝的22位皇帝,曾在这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在天坛公园原副院长、总工程师徐志长看来,天坛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和地的关系。 [徐志长: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老百姓与天坛的关系] 可对老百姓们来说,天坛是皇帝和天对话的皇家禁地,一生中都只能望见祈年殿的鎏金蓝瓦宝顶,却没机会近距离一探究竟,他们不由得生发出了种种猜想和传说。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天坛的事,在传说中就变了模样。 [徐志长:传说故事天坛的由来]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经过明嘉靖、清乾隆和光绪年间重修、扩建,形成了一条轴线、三道坛墙、五大建筑群和九大坛门的建筑格局。其中,祈年殿以其精湛的建筑工艺和巧妙的寓意内涵而享誉世界。祈年殿在明嘉靖年间,由方形改为三重檐圆形大殿的创举,传说中也有一段离奇的记载。 [徐志长:祈年殿的修建传说] 然而,宏伟巍峨的祈年殿,在300年后竟被一道雷击焚毁。《光绪朝东华录》中记载道:“光绪十五年八月丁酉,天坛祈年殿灾”。所以说,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祈年殿,是在清朝焚毁数月后,仿照原样重建的。祈年殿着火,在传说里有什么说法呢?老工人李维仲对这段故事信手拈来: [李维仲:祈年殿着火的传说] 为什么天坛传说会有这么多,而且流传了几百年都生生不息呢?徐志长有他独到的理解: [徐志长:天坛在老百姓的心里有根] 别看徐志长现在讲起天坛传说如数家珍,想当年他却对这些传说不以为然。 [徐志长:搞自然科学出身,对传说有隔膜,觉得不符合史实] 然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间文学普查、采录的热潮被掀起以后,徐志长对天坛传说也有了改观。 [徐志长:小薄册《天坛景物传说》的收集工作] 就是这本不那么起眼的《天坛景物传说》,成了2009年天坛传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时任崇文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的李俊玲,担负起了天坛传说的搜集和申报工作,也由此结识了徐志长。 [李俊玲:《天坛传说》的收集根据和过程] 随着对天坛传说的收集不断推进,2011年,天坛传说也成功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年后,图文并茂的《天坛传说》也顺利出版,从建坛、景物、故事、坛根儿、人物5个角度,收录了传说故事50篇,原汁原味保留了传说的不同版本,还在有史料记载的传说后,附上了“正史”,帮助读者更完整地理解天坛传说。 [李俊玲:祈年殿着火有不同版本,但也有历史依据] 天坛传说是老百姓对天坛的阐释和演绎,也记录着天坛的发展历程。现如今,天坛传说还在发展和演变着,它不仅包含明、清两朝的神秘故事,也时俱进地收录了一些现代的奇闻异事。曾接待过百余位国家领导人和文化名人的徐志长,也把这些风云人物游览天坛时鲜为人知的珍贵故事,给记录了下来。 [徐志长:伊丽莎白二世参观天坛的故事] 传说因天坛而生,故事则由老百姓们代代相传。在收集天坛传说的过程中,徐志长、李俊玲、李维仲三位老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常聚在一起,聊聊天坛传说,回忆当年在坛根儿边、四合院儿,街坊邻里之间闲谈时的趣事。但近几年,随着时代发展、环境变迁,会讲传说的老人们正逐渐逝去,天坛传说也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天坛传说的收集者李俊玲说: [李俊玲:观念上的迷信,传播途径的缺失] 而就在2016年初,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北京联合大学一起,展开了新一轮对天坛传说的收集工作。东城区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杨建业表示: [杨建业:新编传说的过程、非遗如何进校园、通过导游传播] 从天坛西门进入园中,通向祈年殿的道路阔大而漫长,车马喧嚣渐渐在身后褪去,不变的青瓦琉璃、高坛古柏已经伫立数百年,相信天坛传说也会一代一代地继续流传下去。 感谢您收听非遗时光之:天坛传说——离天最近的民间传说,采访:孙媛、胡汀兰,录音合成:胡汀兰,监制:吕游、出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