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华:昆坛求艺六十年

沈世华:昆坛求艺六十年

2016-09-28    15'40''

主播: FM1860038

197 12

介绍: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它经过了600年的历史积淀,用清丽悠远的行腔唱活了诗赋文藻,更以空谷幽兰的姿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紧紧相连。 2001年,昆曲被列为首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昆曲界,有这样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至今,她的名字在舞台上沉寂了三十多年,但听闻她艺术魅力的人,都想一睹这位名家的风采。她深得昆曲“传字辈”名师真传,亲历《十五贯》进京,20岁时就成了浙江昆剧团的“台柱”,而中年极富盛名时,她急流勇退隐身于讲台,成为中国昆剧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如今桃李满门。请听非遗时光之:“沈世华:昆坛求艺六十年”。 【授课现场】 走进沈世华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两面墙的落地书柜里,满满的昆剧、京剧书籍,曾经的北京市“藏书状元户”家庭,果然名不虚传。早上八点,沈世华已经开始给徒弟授课了,主讲剧目是《牡丹亭•游园》,这也是沈世华主工的闺门旦的代表剧目。每讲到一处,她都要起身示范,不放过气息、眼神等任何细节。 【授课现场】 沈世华1941年生于上海,如今已年过古稀,仍活跃在中国戏曲学院的一线教学岗位上。谈到如何踏入戏曲园地,她回忆起小时候在中国大戏院蹭戏的经历: 【小时候喜欢京剧,在上海中国大戏院蹭戏经历】 1953年,沈世华的父亲在浙江经营的工厂倒闭,一家因此迁回上海生活,在途经杭州时,她因为“一碗馄饨”和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考入国风,开始学昆曲】 白天跟着师傅练功、吊嗓、拍曲,晚上参与演出,12岁的沈世华就这样开始了昆剧艺术表演的学习生涯。 【确立闺门旦】 清末以来,昆曲由盛转衰,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仍是一片萧条。那时沈世华所在的国风苏昆剧团,由昆剧“传字辈”名家周传瑛、王传淞、包传铎等人艰难地支撑着,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一家上演昆剧的专业剧团。 【老师们放弃了上海戏校优厚的条件坚持留在国风】 正因为坚守着这块昆曲阵地,国风苏昆剧团才有了创编昆剧新戏《十五贯》的机会,时年十六岁的沈世华,亲历了整个编排过程。 【十五贯排练经历】 从杭州、上海再到北京演出,昆剧《十五贯》以批判官僚作风、歌颂实事求是内涵,和精湛的表演,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1956年5月18号,周恩来观看《十五贯》后的讲话稿:《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说起》在《人民日报》上刊发,更让《十五贯》名满中华。 【十五贯进京盛况】 《十五贯》的成功让昆曲迎来全面复苏,此时的沈世华也崭露头角,成了剧团的当家旦角,凭借《玉簪记•琴挑》这部戏两度斩获殊荣。提起曾经的荣誉,沈世华对恩师的感恩也涌上心头。 【说周传瑛、俞振飞】 师承名家、用心钻研,沈世华以细腻准确地唱做、规范典雅的身段,塑造了众多经典的闺门旦形象,其中《孽海记•思凡》里的小尼姑一角是她最喜爱、最下功夫的角色。 《思凡》这出戏讲的是小尼姑逃下山,勇敢追求个人幸福的故事,故事结构简单,但戏曲界里却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的说法,这折近30分钟的独角戏,很考验演员的功力。沈世华的《思凡》深得“传字辈”当家旦角朱传茗亲传,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对思凡的创新】 然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事业顶峰的沈世华,却因丈夫钮骠工作调动,随他一同到北京工作,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哺育她成长的浙江昆剧团。 【离开浙昆经过】 刚调入北方昆曲剧院,沈世华就凭借《牡丹亭•游园》获得了1983年“首届北京中青年演员调演”的最高奖。可在这之后,她却因种种原因转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从此告别了倾注半生挚爱和心血的昆剧舞台。谈到此处,她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这是一个演员对舞台难以割舍的眷恋。 【告别舞台但不后悔】 沈世华的课堂上,小旦戏、小生戏样样能教,这深受她的老师周传瑛影响:一个好演员不仅要学会自己家门演出的“单头” ,更要牢记整部戏的“总讲”。 【从小听多位老师说戏】 数百年来,中国戏曲在舞台上流传,从剧本、声腔到表演都在不断变革,唯独高度成熟、程式规范的昆曲,始终保留着中国音乐、舞蹈的古老风貌。2001年,昆曲入选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更好传承和发展昆曲,再次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在沈世华看来,昆曲不仅要传下去,还要在传统中不断创新。 【谈要在保留好的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在昆坛求艺授业六十年,沈世华亲历了昆曲半个多世纪的兴衰,她老老实实地守护着前辈传下来的昆剧艺术,认认真真地传道授业,和昆曲结下了一生的缘分。昆曲生生不息、绵延至今,除了舞台上灿烂鲜花和阵阵掌声,更重要的还有这不绝如缕的传承。 感谢您收听非遗时光之——“沈世华:昆坛求艺六十年”,播音:郭炜, 采访:孙媛、胡汀兰,录音合成:胡汀兰,监制:吕游,出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