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宫廷珍品走入寻常百姓家

景泰蓝:宫廷珍品走入寻常百姓家

2016-10-18    19'46''

主播: FM1860038

55 0

介绍:
景泰蓝:宫廷珍品走入寻常百姓家(20分钟) 【片头】 【导语】 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人收到的国礼中,有一件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赏瓶“四海升平”。景泰蓝曾经是深受明清帝王喜爱的皇宫必备装饰品。斗转星移,宫廷珍品景泰蓝走出森严的紫禁城,在几代大师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且走进寻常百姓家,也走向世界各地,还在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期非遗时光节目,北京电台记者王雪梅将和您一起探访景泰蓝的前世今生。 北京市永定门外安乐林路,一条普通的南北向马路,车水马龙、行人匆匆,马路西侧10号是一座普通的院落,绿树掩映,蝉鸣声声,门口悬挂的是郭沫若题写的“北京珐琅厂”五个大字,不起眼的楼前蹲着两只双耳竖立、憨态可掬的景泰蓝狮子。一件件景泰蓝作品正是从这里不断设计和生产出来。 【现场背景音:工人正在雕刻、冲洗……】 和大工业生产的机器轰鸣不同,这里类似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师傅们正在安静、专心地忙着掐丝、磨光、点蓝、烧蓝等各种细致工艺。钟连盛,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老技师、老艺术家,也是景泰蓝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 【出一段钟连盛的典型声音……】 【录音】我是钟连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珐琅是古代西域语言的音译。因为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所以得名“景泰蓝”。它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是入选燕京八绝的北京工艺制品。 【出录音】元朝战火纷飞的音效 对于景泰蓝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有的说发轫于唐代,还有传说认为是元代一个叫做“巧手李”的工匠由观音娘娘托梦而为皇帝设计出来的艺术品;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元世祖忽必烈13世纪西征亚欧大陆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到了清康熙三十年,也就是1691年,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造办处",御用几百名工匠制造各种器物,其中就包括景泰蓝。 【出录音】到了清朝的时候景泰蓝是发展最好的。康熙年间大大小小的东西都包括景泰蓝,皇帝理政时候的蜡烛,这叫路端,有皇帝的东西就有它,它是陪王伴架驾的一种小神兽,包括香筒也是有皇帝的时候就有它。 1904年,景泰蓝艳惊世界。虽然晚清政府摇摇欲坠,但是首次率商队参加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却让北京珐琅作坊老天利商号制作的景泰蓝“宝鼎炉”一举获得一等奖;时隔11年后,“宝鼎炉”再度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再捧金杯。从此,景泰蓝成为蜚声国际的工艺品,各国商贾纷纷前往中国订购。景泰蓝的身家之高、声名之盛,让它赢得了“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的美誉。景泰蓝开始从宫廷御用走到民间。 历经时局动荡和战事纷乱,解放前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几近濒危。【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乐曲】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徐悲鸿、吴作人、林徽因等30多位文化、艺术专家帮助成立特种手工艺研究所,设计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还专门成立美术小组,抢救性保护景泰蓝制作工艺。因为抢救的及时,有关景泰蓝的一手资料、传统图案和很多早已失传的造型得以保存下来。为景泰蓝工艺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说起景泰蓝的这段起死回生的经历,钟连盛仍是感慨万分。 【出录音-钟连盛】1951年,在一些社会名流郭沫若、梁思成、林徽因他们的倡导下,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工艺美术抢救小组,他们深入作坊调研,从技艺上面去不断地去挖掘发展,为这种传统技艺景泰蓝的抢救和恢复做了很大的贡献。 1956年,北京珐琅厂成立,由42家私营珐琅厂和曾经为皇宫制作的造办处合并组成,当时有职工400多人。参与景泰蓝制作技艺抢救的钱美华是第一任总工艺师,传到钟连盛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 【出录音-钟连盛】钱大师的敬业精神,对我这一生,对我从事的事业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他21、22岁遵循林徽因先生的遗嘱,林徽因在病床上跟他说,“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应该说他是为景泰蓝艺术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的心血。 钱美华先生是新中国知识分子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第一人。新中国第一次走上外交舞台亚太和平会议,礼品之一的景泰蓝台灯就由钱美华参与设计,郭沫若称赞“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钱先生最先把齐白石的水墨写意画搬到景泰蓝作品中;还和点蓝师傅一起创造了4种施釉新方法,用色彩学原理和釉色优选的方法,加强景泰蓝色彩的艺术效果。钱美华的传承和创新,使她当之无愧地成为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第一代传承人,也影响了一代代工艺大师,景泰蓝从濒危的绝境中渐渐恢复过来。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技艺也不再那么神秘了。 【间隔乐】 景泰蓝被称作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之一,它采用金银铜和多种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在制作工序上分为制胎、掐丝、点蓝 烧蓝、磨光、镀金等108道工序。 【掐丝声】 【压混】【出录音-钟连盛】这是第二道工序掐丝 其中掐丝,被誉为整个景泰蓝工艺中最“魔幻”的一道。一般人很难想象这么复杂多变的图案是师傅用专用的镊子将铜丝掰出花样,再一点点粘上去。最小的图案不过是毫厘之间,但师傅们却要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出录音-技师1】图纸拿到手完了以后,用这个膘丝(膘丝是用胶膘将一根根细扁银丝粘在一起,以便于掰花)按照这个图纸的纹路掰出来,一点不变的放在盒里,然后拿高温烧一下,然后那几个丝就散了,散了以后就成这样了,我们把这个图纸按照这个图纸的样子给拓上,然后再一点一点粘。 【点蓝声】 【压混】【出录音-钟连盛】这个就是第三道工序点蓝,就和画画添颜色似的。 点蓝是制作工序中用时比较长的一道。点蓝师傅用特制的“蓝枪和吸管”,舀着不同颜色的釉料,(填充入铜丝纹饰搁架中)。反复镶嵌在铜丝界成的各种小格子里。 【出录音-技师2】现在点的这个就是牡丹花,花瓣让它要有层次感,颜色都是渐变的,这一个花瓣上面得差不多6、7个颜色,由深到浅。点蓝它是反复点,要点3到4遍,一直跟这丝一样平了。就必须静下心来,一点一点润出来,这个我要是做到成活的话,差不多得一个来月。 点了颜色之后,为了避免铜胎上的色釉剥落,还要烧蓝。每件成品要经过三四次反复点蓝、烧制。烧蓝要控制好火中烧制的时间,使色料熔化恰到好处,这全凭炉前师傅的眼力。 【磨光声】 【压混】【出录音-钟连盛】第四道工序就是磨光 反复烧制的成品凹凸不平,需要“磨光”。先用金刚砂石水磨,把表面凸出的釉料磨平,再用黄石磨去釉料上的火亮和黑丝。最后用椴木炭水磨,使成品的表面光润。 1987年进厂的高级技师罗淑香接了父亲的班儿,在点蓝这个岗位上在一干就是39年。 【出录音-罗淑香】从一开始,觉得点蓝挺有意思的,师傅连带教再跟别的师傅学,自己再慢慢从中摸索,一点一点就入了门。有时候接到新活,就想想琢磨琢磨,这个是什么颜色配的,几种颜色,由深到浅,就琢磨怎么配,就是一点点的积累经验,摸索着来。实际上我们这个行就是干到老学到老,一直就没离开过点蓝行业。 10年前,一批从特殊教育学院毕业的聋哑工人来到北京珐琅厂,他们被专门培养从事点蓝工作。在车间里,他们安安静静地干着各自的活儿。师傅们说,景泰蓝这个行业比较适合他们,他们坐得住,又踏实又有灵性。但是如何将点蓝的技艺教授给他们,当时可是难坏了罗淑香和珐琅厂的师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