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布唐:百年风雨不了情

绒布唐:百年风雨不了情

2016-11-14    20'02''

主播: FM1860038

178 15

介绍:
导语 游戏、玩耍是人类的天性,早在远古时代,玩具的雏形就已经出现,毽子、弹珠、铁环等引起人们多么悠远而厚重的回忆。在北京,有一门玩具制作手艺曾经繁盛了几百年,后来却突然消失。现在成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节目,请跟随记者张新颖走近历史和现实,一探个中究竟和世事沧桑。 【北京耍货儿片段】 “话说这是大年初二一大清早,广安门的城门还没打开呢,城门里头人头攒动,大伙儿都在焦急地等待出城。您看那位爷,里三层外三层,最外头还套着一个缎子面的棉袍,圆鼓仑墩,活像一包子。您再看这位爷呢,头戴毡帽,这棉袍外头穿一马褂,领口、袖口还有一圈儿紫貂毛,很是讲究,但是也冻得直跺脚。这里边儿抽烟的、聊天儿的、起哄架秧子的,所有人都在等着开城门呢。” 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这样的场景每年的大年初二都会上演。只等这城门一开,密密麻麻的人群便直奔五显财神庙。到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拜财请财,是老北京过年的习俗。这请财请的不是财神,而是一匹昂首站立的金马驹。现如今,五显财神庙早已拆除,请金马驹的年俗不复存在,金马驹也在市面上难得一见。 【录音】 “这就是金马驹。” 在昌平沙河的唐玉婕工作室里,摆放着她和父亲的作品。这些金马驹,高不过二三十厘米,有的神气十足,有的憨态可掬,有的背上还驮着一个大大的金元宝,浑身明晃晃的,透着一股喜庆劲儿。 唐玉婕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绒布唐的第五代传承人,14年前,她继承父亲唐启良的衣钵,开始经营这门在唐家代代相传的老手艺。 绒布唐,又称耍货唐,以善制作绒布玩具而得名。绒布工艺起源于满族入关前的军中,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做的虽是些小玩意儿,却反映了满汉文化融合的过程,绒布唐也被誉为北京近代民间玩具的“活化石”。 【录音】 “其实耍货,用现在的话说是玩具,我们家是做耍货的,所以过去一说呢绒布唐、耍货唐这两种称呼。我父亲那支的姓氏是它它拉氏,正蓝旗,我们是从东北的唐古塔迁移过来的,我母亲她那支是正红旗。满族马上得天下,所以我们这个东西以表现马和骆驼居多。” 清军入关后,唐家作为八旗子弟,又在朝廷为官,家境优越,衣食无忧,制作耍货只是闲时消遣。直到清朝中后期,由于家道中落,不得已只能靠售卖耍货来养家糊口。为了迎合市场,绒布唐的耍货逐渐融合了汉族民间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录音】 -“我的祖爷爷是大清的一个二品文官,随着满清的破败,我们家也就破败了,后来我的那个祖爷爷就弃官从商,就做这个了。然后随着这个弃官从商之后走向市场,就融入了很多汉民族的东西。当然也与这个吉祥寓意是绝对分不开的,比如说现在我们做很多马上封侯啊麒麟送子啊!你看,我这儿做的这个。” -“这就是骑马打仗的。” -“对对对,我当时做的这个实际就是入关之前他们征战沙场的一个战争场景,很大的一个,好几十呢。” -“这个是您刚才说的马上封侯吗?” -“对。” -“我看这个,一只小猴子骑在这个马上。” -“这是其中的一个马上封侯。” -“小猴子手里拿一杆儿,杆儿前面挂一小旗子,旗子上一般会写什么字?” -“马上封侯。” 唐家的绒布工艺取材方便,不外乎纸、泥、绒布、皮毛、糨子,再加上一些辅助装饰用的木棍儿、彩绳儿。材料虽简单易得,工序却十分繁琐,制作一件绒布玩具,要综合运用泥塑、纸制、布艺等多项传统技法。 【录音】 “其实我们家东西制作过程是,你先要拿泥塑,塑完泥之后,如果我要在泥的基础上直接上彩绘,那就是泥塑。泥塑完之后呢,泥塑的外边打纸盔,弄纸壳,一层一层粘纸,粘完纸之后再把泥取出来,就形成中空的纸盔。如果在中空的纸盔上直接上色,不粘绒,就形成纸盔的这种工艺品,做马都可以这么做。做完纸盔在外边再粘绒布,这又是一种形式,可以分别有这三种形式,都可以去表现。” 以制作金马驹为例,先要用泥捏出马头和马身,并烘干为泥胎,然后在泥胎外面层层糊上纸张,形成纸盔。纸盔定型后,将纸盔从中间划开,把泥胎取出,然后再重新将纸盔粘合起来,并用木棍等做出马的四肢。和绒布玩具不同,金马驹不需要在纸盔外面粘绒布,点睛之笔在于将纸盔打磨的通体光滑后涂刷金粉。 【录音】 -“现在我们要进行的是表面光滑处理,表面现在太粗糙了,做这金马驹这是其中的一个步骤,完了再刷金粉,刷了金粉再装饰,金马驹呢就算做完了。刚才拿那个砂轮打,是大面积的,然后犄角旮旯儿的细部,就要拿砂纸再打一打。” -“该刷金粉了。” -“就刷在纸盔上?” -“对,金粉呢也最好能多刷两遍,这样颜色覆盖的比较好看。” 绒布唐工艺的传承关系从清朝中期开始有记载,经过唐家三代人的努力,绒布唐的名气在唐玉婕的父亲唐启良手中达到了顶峰。唐启良生于1917年,自幼随父母学习制作各式玩具,他不仅擅长用各色绒布拼接,使作品的色彩富于变化且流畅自然,还利用简单的物理原理,制作了一些可以动起来的玩具。 【录音】 -“这是老玩具,老虎吃小孩儿。” -“一晃就可以动。” -“老虎张着大嘴,要吃小孩儿,这小孩儿就给老虎磕头。” -“你看这是爬山车,就是拿这皮筋儿使劲拧,皮筋儿的弹力达到饱和的状态的时候松手,皮筋儿就自己往回转了,这时候这车就顺着往前走了,要是有一个纸或者板儿,它就能上去。” 唐启良的作品质朴、夸张、生动,色彩鲜艳,充满了生活情趣,这让唐玉婕自愧不如。 【录音】 -“你看,那个是我做的,这个是家父做的,那种比较古朴的味道在我那上边儿就差。” 唐启良最拿手的活儿,就是金马驹。由于模样喜人、寓意吉祥,金马驹备受老百姓尤其是生意人的追捧,北京城也正是在此时才形成了大年初二请金马驹的年俗。 【录音】 “咱们过去呢,北京有一个叫五显财神庙,每年正月初二要拜财神去,求财神的时候要请金马驹。请的人呢,要很严肃很庄重的,中途不能串门,回家之后,供奉一年,要跟灶王爷供在一起,完了来年再到正月初二再还愿。北京就有这么一个习俗。” 作为家中的小女儿,唐玉婕并没有见过自家鼎盛时期的景象,但常听父母和哥哥姐姐讲起。每每谈及这些往事,她总是神采飞扬。 【录音】 “就像这个金马驹,每年我们要提前半年倾全家之力就要开始制作。正月初二那一天,我们还要请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士,然后支一个大摊儿,这些男士不光要帮着卖东西,还要保护着这个摊位,否则的话就被别人挤塌了。曾经还有一段时间,很多人吧,就每天在我们家门口等着,做一个他们拿走一个,做一个拿走一个,然后就不愁卖,就是愁做不出来。” (片花) 时间的点滴汇聚成大海,绒布唐就像海上的一艘小船,穿越百年,历经风雨,却无力抵挡海浪风潮,一叶扁舟任漂突。在特定的年代里,唐启良再也无法掌控绒布唐的命运。 【录音】 “五六年,搞合作社,我父亲呢就到了合作社,我母亲带着我的哥哥姐姐在家里,当时社会上就是两种并存。到了五八年,那时候国家就是彻底解除私营经济,不允许个人再做这个,当时的合作社也改成玩具厂了,我母亲和我爸爸都去了玩具厂。当时玩具厂做这个绒毛玩具也是做得不错的,市场都是很好的,后来做了一段时间,因为供不应求,质量就下降了,甚至于到了大批量的报废的那种程度,市场一下就搞坏了,就没有人再要了。从此之后这种绒毛玩具在北京市场上就再也没有了。” 此后的二十多年,绒布唐的耍货销声匿迹,五显财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