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传家久,拳拳父子情

毛猴传家久,拳拳父子情

2017-05-12    17'53''

主播: FM1860038

181 4

介绍:
解说:毛猴,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源自清朝晚期。毛猴艺术把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造就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今天的《非遗时光》大型系列报道,为您播出:毛猴传家久,拳拳父子情。 采访:我是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肖静。 音响:淡入 解说:中国人喜欢猴子,在汉族的文化里,猴子是一种形态可爱、聪明伶俐、富有灵性的动物,是吉祥物的代表。古代人们对猴子的喜爱,体现在文学、绘画和建筑中,封侯拜将的寓意,成为猴文化的重要内容。到了明朝以后,特别是清朝晚期,随着老北京市井文化的日益繁荣,猴的形象也走下神坛,可爱、滑稽成为老百姓心中的猴子的特点。加上民间工艺技艺的蓬勃发展,一种由廉价、普通的天然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工艺品,毛猴,也应运而生了。 采访:用的是蝉蜕、玉兰花和白芨、木通这四味中药,用蝉蜕做头和四肢,身体是取带绒毛的辛夷做身子,辛夷就是平常说的玉兰花骨朵,白芨是胶,做粘合剂,现在我们会用一种胶水来代替,木通做道具。 解说: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是,毛猴工艺最早不是产生于工艺作坊,而是产生在一家中药铺。说到毛猴与中药的历史渊源,这里有一个俏皮的民间故事。 采访:最早,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其中的账房先生是一个特别尖酸刻薄,老欺负小伙计,每天忍气吞声,度日如年,有一天,药铺里一个小伙计又挨了骂,晚上,在拨弄药材的时候,不小心打落在地,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点,尖嘴猴腮的样子,像极了账房先生,于是选取了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用来讽刺那个账房先生。就这样,在无意间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 解说:毛猴的用料很简单,普遍。所以迅速地在老北京民间传播开来,手工艺人们以物代猴,以猴代人,做成千姿百态的工艺品。 采访:其实,毛猴工艺的难点在哪里呢?毛猴有28种姿态,好比这个三不猴,不该听的不听,捂着耳朵,不该看的不看,捂着眼睛,不该说的不说,捂着嘴。这就是三种姿态。假如说做运动的,小胳膊得一前一后,做一个体育系列的,奔跑的这个,或者打招呼的,一个手扬起来;欢呼雀跃的,两个手扬起来。有很多种粘制手法。 解说:肖静家族五代制作毛猴,到他的父亲萧掌柜,已经开始对毛猴工艺进行创新,他们父子一起开拓了不少毛猴工艺的新领域。 采访:除了传统的爬杆技艺之外,我们也在不断开拓新的题材,例如现在有八大系列,分别是京剧、音乐、舞蹈、杂技、武术、体育、民俗还有讽刺与幽默八大系列。我给您举个例子,比如音乐系列,民乐、西洋乐,拉二胡、拉大提琴、小提琴、吹萨克斯的,甚至可以做一个交响乐团,每一种系列都有不同内容。在戏曲方面也有创新,戏曲比较难做的地方是,需要对京剧脸谱有了解。在毛猴的头上勾出脸谱,要求掌握彩绘的技术。但这个脸谱出现在大众面前,非常受欢迎。 解说:肖静的父亲,萧掌柜,生于1951年。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也是肖静毛猴事业的领路人。 采访:我从小耳濡目染,小时候外头是有蝉蜕的,父亲带我去捡蝉蜕。90年的时候,屋子摆满了毛猴,有花果山的,还有做了很多拳击的内容,因为父亲喜欢体育,那时候他就开始创作,但是那时候有工作,没有把它当做营生。我也一直跟着父亲在做这个,08年的时候辞职,专职来做这个事情,也有小10年了。一直在学习。 解说:萧掌柜和肖静父子两个人走上毛猴制作的道路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得益于家传手艺的影响,甚至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工作,专注于毛猴创作。 采访:父亲是搞旅游,我是做酒店。从父亲身上学到很多。如果我教您粘制毛猴,可能十分钟就能做完。但是您要是做一件成熟的、做大型的场景的时候,能看到每只毛猴都是千姿百态的,包括肢体和内容。为什么说,父亲懂得很多,可能和搞旅游有关系。他能看得懂建筑图纸,能给你创作出来。除了那八大系列,还给外面的企业做过一些作品,就是沙盘技术的,这就是阅历积累的,父亲懂得很多,他就能做。例如酒店的沙盘、消防中队的,老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是一个多方面融合的技艺。 解说:肖静的父亲萧掌柜,最早在旅游局上班,也是改革开放最早下海的一批人,曾经自己做过公司,搞过垂钓,在50岁左右的时候,开始了毛猴工艺的传承,最早把毛猴工艺推向了场景创作。使传统的毛猴的制作工艺更加年轻时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采访12-13:这是一家餐厅,餐厅老板特别喜欢毛猴的工艺,我们做了一个沙盘,把餐厅的结构和毛猴进行了一个结合,包括这边的屏风、吃饭的场景,两桌酒席,这个屏风,这个餐厅的烤鸭,这有个大师傅,正推着烤鸭,送饮食呢。这桌子,这边是高凳子,这边是低凳子,上面本来是没有内容的,但是夏天有啤酒,有啤酒节,就做了一些这个。我们就设计了一些,您看这边正喝着呢,这边乐队正演奏着呢。 这些就不只是毛猴,而是一种建筑,它是透明的,可以从三层看到一层,包括它的尺寸比例布局,整个餐厅的格调是什么样子,中间这还有吊灯。甚至父亲说,这里可以做一个行灯,开关一开,啪就亮了。这个就特别复杂了。所以我们说毛猴,不是做一个毛猴,不是一个简单的张灯结彩、放鞭炮的啊等,而是在慢慢场景化,从小变大,从简单到复杂化,不断转变。 解说:在肖静的眼中,阅历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他对父亲的尊敬也十分自然地流露在采访中。一位真正的匠人,一靠用心钻研技艺,二靠用心思考人生。这些拟人的毛猴,其实记录的正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 采访:要是这个作品出来,就会比较震撼了。现在我们结婚的时候,都是小汽车,过去不是,是八抬大轿,四抬大轿,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八抬大轿,得是达官贵人,有点身份的人才可以。您看这是八抬大轿,迈火盆,红红火火的寓意。这是个传统,新郎官骑着高头大马。院子里面,开席了,喝得东倒西歪的啊,拱手让礼的啊,都已经正在进行时了。这个作品让过去年代的人回忆那个时代的往事,让现在的年轻人去感受当时婚礼的现场,产生无尽的遐想。 解说:2003年,肖静的父亲萧掌柜,把毛猴工艺带进了位于广渠门附近的百工坊,2004年,萧掌柜正式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肖静也成为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这父子二人,一起成就了毛猴事业的又一春。 采访:2003年,我们去了百工坊,当时请的主要是一些有名气的人,因为当时还不涉及高级工艺师这样的职称。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上面的保护单位就是百工博物馆,在拍片子、出书方面给我们一些支持。我们自己制作出一些好的作品,符合要求的条件,百工坊就帮我们申请。工艺本身是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家到肖静,应该是五代。 解说:上面说话的人就是萧掌柜,他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完成了毛猴的非遗申请,让祖辈的手艺获得了一个政府的认可;其次又把自己的儿子肖静带上了非遗传承的轨迹。肖静介绍了可以追溯的五代手工艺人: 采访:毛猴这边的传承:段三是第一代,然后是赵成太,然后是萧国栋、萧掌柜、我,这样。 解说:过去的手艺人、匠人多半是世家,祖辈相传,靠的是日复一日的观察与琢磨,以及某种基因或天赋的遗传。 采访:您知道,过去是偷艺。比较有意思的是,父亲基本上没怎么教过我,到现在我有时候老问他点什么,他不愿意跟你说,有时候一句话两句话就概括了,你自己琢磨吧。但现在我有可能才明白这种想法,过去都是偷艺,就是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做,都是偷偷看上一两眼,自己回家去琢磨。现在呢,和过去又不太一样了,现在又可能我想教您,您都不愿意学。包括我也和一些北大清华的大学生交流,也都不愿意学,有可能大家看的比较近吧,没有看的远一点,但是我们就属于家族传承,一代一代传到这里。 解说:毛猴手艺的传承,父子相承。肖静坦承自己在小的时候,耳濡目染周围的这些毛猴,并没有刻意学习,就能知道父亲的手法,对于一些细致入微的动作心领意会,胸有成竹。 采访20:其实我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