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冠琴

绣花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冠琴

2017-06-02    20'17''

主播: FM1860038

199 10

介绍:
走进王冠琴老人家古色古香的客厅,秦朝凤头鞋、汉朝钩鞋、唐朝如意鞋、清朝格格鞋,以及彝族的钩履、壮族特色鞋等等等等依次排开,琳琅满目,精致秀美的绣花鞋,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可王冠琴老人却说,这些都只是她所有藏品的一小部分,她指着两个大礼盒介绍,这里面装的是《十二生肖童绣鞋》。 1、29王冠琴采访 25秒处:这个呢是鼠,子鼠,鼠呢它的属性是吃粮食,对吧,这是麦穗。这是牛,牛是草花,牵牛花。子鼠丑牛寅虎,我这个虎跟民间做的都不一样,它的脸整个的是靠刺绣勾勒出来的,鼻子也是绣的,眼睛也是绣的。这是兔... (渐弱叠出主持人的话) 王冠琴六岁开始学习制作绣花鞋,在她的手里,复原了一双又一双今人从没见过的古代绣花鞋。2007年,王冠琴的绣花鞋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她也被评为这一项目的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请听《非遗时光》大型采访报道:《绣出鞋尖上的中国》。 我国绣花鞋制作工艺的历史大约可推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纺织业的发达而兴起。唐代在制作技艺上有所进展,宋代之后逐渐在民间发展盛行起来。 2、03王冠琴采访 51秒:文字上有这么一个典故,就是当时的晋国第二代霸主晋献公,他就进行政治改革,外呢就是扩充他的疆域,他是一举吞并了十个诸侯小国,所以宫里头的皇后为了让人们记住晋献公的文治武功,就命宫里头的女性都要穿绣有十种花果,谐音吗十国,十种花果的绣鞋,钦定民间女子大婚也一定要穿绣有十种花果的绣鞋。就是在这个文字上就证明了晋国那时候已经都有绣花鞋了。 说到中国古代的绣花鞋,就不得不提“三寸金莲”。我国史学界一般公认“三寸金莲”起源于五代南唐李后主时期,这种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陋习在当时是皇室贵族一种地位的象征,辛亥革命之后,从城市到乡村的缠足之风逐渐被废除。当年缠足妇女穿的鞋叫做弓鞋!这种鞋的制作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精致得可以用奢华来形容。 3、22王冠琴采访 36秒:到了宋朝那个鞋就更复杂了,鞋底都是木头的,木头跟儿,木匠给做成脚后跟带小抽屉还挂着铃铛,小抽屉底下还刻着莲花的样儿,或者刻着花纹什么的,上面撒上香粉,然后穿上这个鞋,三寸金莲走路重心在脚后跟上,步步莲花步步生莲,也有这个典故在里面。 一针一线地绣花是中国古代妇女最热衷的女红,小巧精致的绣花鞋也曾穿越千年,成为不同时代的女人们青睐的饰物。王冠琴的太姥姥当年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才女,她的姥姥和母亲也都得到了真传。因此王冠琴从小就迷上了绣花鞋。 4、23 王冠琴采访 1分06秒:我的姥姥女工特别好,天天的就是在那儿坐着绣啊、纳啊、做啊,就是这个,看着她我就想跟她学。特别六岁那年,我看到我们的一个亲戚结婚,轿落地以后就掀开帘子,新娘子从轿子里面迈出来,一伸出脚,哦呦,这鞋怎么这么好看呀,就盯着这鞋了,一直跟着她入洞房,我就跟着使劲的盯着。完了回家我就把所目睹的跟姥姥说了,还挺激动的。这印象就特别特别的深,一直到现在那个画面总是在我的眼前,从那时候我就盯上这绣花鞋了。只要我姥姥在那儿做绣鞋,我就非得趴在她旁边去看去,学到九岁,在我母亲和姥姥的指导下,我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双绣花鞋。 王冠琴原是市服装研究所的一名物理纤维鉴定师。她自幼喜爱女红,喜欢古典文学。然而,王冠琴直到1998年才又开始重新制作绣花鞋,这距她小时候学会做鞋已相隔了近半个世纪。让她开始走上传承绣花鞋制作技艺的道路的,还是退休后王冠琴同事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 5、24 王冠琴采访 36秒:到我退休以后,94年退休的,突然不知道干什么了,找不着自己的位置,我也不爱游山玩水,也不爱逛商场,正好有一同事来,(说)这还没完全老呢,你瞧瞧弄得这样式就跟几十岁老太太似的,穿皮鞋脚不舒服,买双布鞋穿吧,老是那些蠢样子,不好看。我说我会做鞋,我会做绣花鞋,她说是吗?她走了以后我就立马找布什么的,我就开始了。 6、25 王冠琴采访 34秒:开始做呢只是一个兴趣,兴趣使然,那么后来我觉得,哎呀,这个东西越研究越往里钻,觉得这真真正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好的艺术怎么能丢啊。就开始有使命感了,由兴趣转成使命了。我怎么也得做,我尽我的力量,我能做多少做多少,因为我不知道的时候那只是玩玩,知道它的文化价值了,那说什么也得做下去。 后来,王冠琴拿出自己的全部养老储备金,共筹集一百多万元,并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开办了“冠琴绣鞋坊”。跟许多非遗传承人一样,由于不懂策划营销,导致最终经营失败。巨大的压力,让王冠琴病倒了。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放弃自己喜爱的绣花鞋,依然执着的坚守着。她说什么都没了,自己还有几百双绣花鞋陪着,因为它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曾经有很多人提出过购买老人的作品,她都坚持“只绣不卖”,她说要把这个纯粹的手工艺术传承下去,而不是商业化。 7、20王冠琴采访 35秒:我做这个绣花鞋,每做好了一双,完成一双,它就像我十月怀胎的女儿一样,我就有一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那种震颤,我爱不释手,她就是我的女儿,我说我到老了不能动了我不寂寞,我把鞋都摆出来,我每天都欣赏她,那都是我的女儿,所以我这鞋呢,你说我偏爱哪一双,我也没偏爱,都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味儿JINGLE 王冠琴出生在山东,继承了山东传统的绣花鞋工艺,后来,她又从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中找到绣花鞋的线索,非常用心地把民间绣花鞋技艺跟历史记载创造性地融合起来,使它具有了时代特点。 8、09王冠琴采访 1分02秒:制鞋我主要的是窝帮正上,另外就是我的鞋款式的变化比较多,因为我这个完全都是家传的一种原始的做法,比较古老的做法,因为这个做法呢,他有一个好处,最大的特点他能保持鞋的力度,不变样。我这鞋属于窝帮正上,这个帮子正着窝进去,使手从里边上,掏,这样出来以后,你不打楦它都是立体的,我穿到什么时候都不用鞋拔子提或者用手提鞋,脚往里头一拱,它自己就上来了,这个是现在的鞋不能比的。 那么,这样一双听着就觉得非常舒服的绣花鞋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其中又有哪些门道呢? 9、07王冠琴采访 1分12秒:一般来说基本工序都是一致的,从打袼褙到剪样、刻底刻帮,然后沾面,然后刺绣,帮子刺绣,鞋底经过一下装饰,就是包边什么的,这样就是鞋底分一个大的工序,鞋帮分一个大的工序,等鞋帮做好了,鞋底也做好了,就可以上了。往往这个鞋呢它不像衣服,鞋不差分衣不差寸,这里也是两个含义,因为这个衣服呢,你这个尺寸稍微(差点)什么就是看不太出来,这个鞋呢你要是帮和底的配比一定要掌握好了,这是一个,在一个就是穿,脚上穿这个鞋,真的不差分,脚的大小,我们鞋的分号还有半号,他就是大一点你脚就挂不住,小一点你就感觉挤脚,所以这个鞋做起来我觉得比服装难。 一双最普通的绣鞋都要经过十七,八道工序,需一个熟手制作七到十天。而小小的绣花鞋常常寓意着绣制者美好的愿望和心灵寄托,如婚嫁鞋绣百合花,鸳鸯,并蒂莲等,寓意夫妻百年好合,双双对对,不分不离。关于王冠琴绣花鞋的特点,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她继承了鲁绣,也有人说她继承了北京宫廷的绣花鞋文化。而王冠琴认为自己的刺绣是有鲜明特点的,她把它叫做“纳帮绣”。 10、10王冠琴采访 1分:因为这个绣花一般就是一个花床也叫撑子,它这绣呢就是上下两只手都可以,上边扎下边拉,下边扎上边拉,对吧。他就是一片面料,我这是四层,就是绣帮,我叫纳帮绣,这个帮就是因为三层袼褙一层面料,四层帮,和那个绣法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叫纳帮绣就是在鞋帮上去绣,这是一般绣比不了的东西,这个帮子你摸摸多厚,就在这上头绣,所以他这个绣必须戴顶针,而且他是一针一针的不是上下递的,第一个这个速度是比较慢,再一个就是说特别对称的。 我国古代的绣花鞋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服饰艺术,但如今人们只能从残留的壁画及考古挖掘的墓葬中才能偶见其影,所以对它们进行挖掘、整理、复制、重塑、技艺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近20年来,王冠琴在文学典籍中寻找灵感,慢慢的,把很多只能从古代绘画作品里才能找到踪迹的各色鞋履都变成了实物! 11、14王冠琴采访 1分27秒:最主要的还是说我们的文学巨著,再就是壁画啊这些个东西,你可以参照参考他的特点是什么,你比如说凤头履,我是看到《中华古今注》,因为过去的历朝历代的服制,就是由皇帝来确定,穿什么带什么,他规定的服制呢一般都有记载,但是各个朝代都没有着重于这个鞋,只有秦代,秦始皇,他的服制上他写的“秦始皇令三妃九嫔靸蹲凤头履”那么我知道这个履唐代以前称履,唐代以后因为来往商贸(影响)称为鞋了。那么说这个履是凤头的,那么给我的感觉是首先一个我产生的想法是它不是平面绣凤而是立体感的凤头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