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导读:宇宙人生

译者导读:宇宙人生

2020-11-27    17'18''

主播: 谷稻素音

284 0

介绍:
在当今这个瞬息方变的商业社会,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甚至有人说,在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佛教中所说的“无常“,在今天这个时代体现得淋漓尽致。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如同漂浮在现世这一波涛汹涌的汪洋大海之上,我们应该如何驾驭人生的小舟,驶向幸福的彼岸呢?当我们紧握双桨、拼命划动时,我们是否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里?当我们随波逐流、听之任之时,我们是否知道前方或许正有凶险的漩涡在等待着我们? 在本书中,稻盛先生认为“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即我们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由我们的内心所塑造,内心的想法可以影响和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稻盛先生年少时罹患肺结核的经历给了他这样的启示,之所以患上肺结核,与他当时的心态很有关系。这种启示实际上如同一颗休眠的种子一般,就此深藏于他的潜意识之中。 大学毕业后,稻盛先生进入松风工业,艰苦且糟糕的环境使他像其他人一样怨天尤人,苦闷彷徨。然而,无处可去的窘境最后令他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心态——既然无路可走,那就干脆洗心革面,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吧。于是,休眠的种子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开始复苏、萌芽。 结果,命运由此开始逆转,一直以来都挫折不断的人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顺境。稻盛先生说:“那绝不是因为我的能力提升了,也不是因为公司给了我优越的工作环境,仅仅是改变了思维方式,改变了自已的心态,我周围的境况便焕然一新。”他就此将年少时获得的启示铭刻于心,开始了探究心灵的人生之旅。 从根本而言,无论是人类整体还是个体,其生存状态都由两大因素决定。其一是存在于外部的客观环境,其二是存在于其内部的主观意识,也可以说是内心状态或思维方式,用稻盛先生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秉持的是怎样的一颗“心”。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其生存不可能摆脱对外界客观环境的依赖,因此,其主观意识或者说是思维方式,也就是稻盛先生所说的“心”,就必然需要反映客观真实,顺应客观环境的规律,符合客观环境的意志,否则,人类自身就无法在外界客观环境中顺利成长发展。这样的客观环境有很多种,从我们身边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环境,乃至当前人类认知的极限——宇宙环境,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对我们产生各种影响。 那么,外界客观环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们的终极意志究竟是什么?人类整体和个体应该以怎样的主观意识、思维方式,或者说应该秉持怎样的一颗“心”,去观察和顺应这种环境,才能获得自身持续的、良性的成长发展并走向幸福呢?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探索这些问题,以求得更好的生存。 在本书中,稻盛先生试图对这些问题给出明确回答。他说:“宇宙中存在着推动事物向着更好的方向不断成长发展的宇宙的意志。” 在这里,稻盛先生从哲学的角度创造性地、非常明确地构建了利他的宇宙观,提出了宇宙的本质就是“利他”,并用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从科学的角度佐证自己这一观点。 这可以说是人类思想的一个独到的见解。自人类有文明史以来,有无数的思想家提出过各种学说,但真正能够确立宇宙观的思想家却寥若晨星。然而,纵观人类历史,能用如此简单明了的语言构筑体系完整、逻辑清晰的利他的宇宙观,进而引申出符合这种宇宙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并将其付诸实践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商业成就的,恐怕也只有稻盛先生一人了。 确立了利他的宇宙观之后,构筑其上的利他的人生观就此得以自然延展,并且由于拥有了宇宙观的深厚根基而变得坚定而不可动摇。人类作为宇宙这个终极存在中的一分子,如何才能顺应这种终极存在的利他意志,获得幸福美好的人生呢?一旦确立了利他的宇宙观,答案就显而易见了。稻盛先生在本书的前言中写道:“所以,当我们拥有帮助一切事物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的愿望,拥有帮助他人获得幸福的美好心灵时,就与“宇宙之心”产生了协调和共鸣、就能自然而然地将事物导向更好的方向。” 这实质上是“道破天机”的一句话,正是因为构建了这种利他的宇宙观,稻盛先生所倡导的利他的人生观不再停留在经验层面,不再仅仅是道德说教,而拥有了更为深广和牢固的哲学根基。 向好向善的愿望可以说人人都有,然而,如果没有深入本体论、宇宙观层面的信念乃至信仰,这种愿望就如同无根之木,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轻易动摇,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就会凌驾于纯粹美好的真我之上,人就会迫于眼前的利害得失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这种发自本能而非真我的判断与宇宙利他的意志相矛盾,与宇宙利他的潮流相违背,所以无法帮助我们走向幸福。 当稻盛先生构建了利他的宙观,并将自已的人生观根植其上时,这种人生观就拥有了深厚的根基,就能够真正成为不可动摇的信念乃至信仰,就能产生超越一切现实困难和障碍、走向与宇宙的利他本质相“合一”的意志。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稻盛先生在本书中提到的进入“无我”的状态,可以说指的都是这些内容。
上一期: 推荐序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