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高勤

月到中秋……高勤

2017-09-30    12'22''

主播: 香人小李1

58 0

介绍:
月到中秋 作者 高勤   知道《彩云追月》是支名曲,活泼、俏皮,很好听,仅此而已。至于云月故事——云是云,月是月,远到我们彼此没有相知的欲望,偶尔抬眼望望,不过蜻蜓点水。中秋年年过,翻过来调过去,都在折腾月饼,月亮是个引子,走在央视晚会的节目串词里,联结成思亲、圆满、祝福的意思,年复一年。舞台背景很逼真,月满如盘,月桂树的叶子黄了,一只兔子静卧树下……不能怪我们的一双眼睛太过潦草,是心里太满,满到腾不出空间来搁置一盏盛着闲情逸致的茶,或几句多余的话。         一春一夏,又一轮的生发与躁动过后,人们从暑热的挤迫与滞重里一点点褪出来,天高了,云淡了,一些感慨在这个季节里开始舒枝展叶,这才发现:时间过得飞快!         月到中秋年过半,细细想来,这个“半”在一年当中竟有着“大半”的分量。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只是一个由夏到冬的过渡,每年的大概九至十一月。在我们的感官上,秋天气温不高不低,瓜果飘香,五谷喜人,色彩层层叠叠,适宜感怀和抒情,遗憾的是常常不等人们咂摸透它的味道,西北风就楞头磕脑地来了。         如果说春天是希望,夏天是生长,那么秋天就是守望,春播夏管——所有的付出、努力、期待和情感都要在秋天给个交待,评个分晓。或许也有侥幸,或许也仰仗风调雨顺,但揭开的谜底,你的终归是你的。         人至中年好比月到中秋,路已走了大半,日头偏西,天儿有点凉了,眼前的世界色彩斑斓……又是一处新风景。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一首《秋日》,借喻秋天景象,写尽中年的人生况味,读来贴心贴肺。诗中写道: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中年是一杯由岁月酿造的浓酒,还有水的温和,波澜不惊,个性里那点辛辣与苦涩已内敛成韵致,惟有相知一遇把酒言欢时才将醇厚的品质绽放出来。         人生的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风景,而同样风景在不同年龄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是个可以肆意挥霍的季节,因为有新生的鲜活和饱满作资本,可以不怕对错,可以由着自己,可以藐视一切,可以像只“愤怒的小鸟”一样去战斗,去拼,去搏,甚至去抢……然而青春并非无限,季节更迭,不知不觉中,岁月淬去身上青涩,同时也带走朝气;时光掠走我们的一切,反过来也送给我们一份成熟。         秋天的讯息总是温情送达,微微凸起的肚腩,懈怠了的身形,曾经的蓬勃与昂扬,转之以含蓄和蕴藏,就连步态也不知从何时起不再轻盈,而有了几分沉着、稳健。刑侦学上,从一枚脚印也能判断出其主人的大致年纪,这只能惊叹于造物主的细致。在自然界的规则里,人只是其中一员,恪守规矩是件没商量的事。         年轻时,穿什么都好看,因为青春美到无敌,更有直截了当的男士,说:美女穿不穿都好看。到了中年,穿衣戴帽却要有一些禁忌,要提亮肤色,要顾及身形,要扬长避短。那么,中年女性的温婉、雍容和阅历,就一定输给年轻人的青春靓丽吗?不一定!中年男性的练达与小有成就,在毛头小伙儿面前或许还要略胜一筹。没有高下,有的只是一份“风景这边独好”的心态。         忙碌的人生,忙碌的身心。人的一生是瞪大了双眼去争抢,等回过头来再看,其实人生是个不断被剥夺的过程,不仅是握在我们手里的时间,还有亲人、亲情、健康、快乐……甚至连生病的机会、痛苦的机会、绝望的机会都不是你可以永远抓在手里不放的。如果你看开了,就会明了:人与自然、与生命不是抗争,也不是妥协,而是最终的和解。苏轼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不是悲观,倒是一种豁达、惜时的人生态度。         人到中年,当疲惫前来造访,不妨把心思腾空,缷下负累,让一汪明月走进心海。         今年的中秋月实在太美!不是概念中的又大又圆,她清亮、迷人,月晕四周有五彩的云缠绕,雍容华美,难得一见。为了看月亮,我特意远足到了空旷且少人、少光亮的亚太城里,这个叫“城”的地方,因为新建,经济和经营都还未正式启动,像个废弃的城堡,安静而神秘。凝望圆月,心里竟然是空荡荡的,没有她清朗皎洁的身影。不知道这些年她在哪儿,我又在哪儿?耳边似有弦管和鸣之声,悠然自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的节奏中透露出不动声色的活力。         但愿人长久,阴晴圆缺无妨。莫问今夕何年,邀月共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