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处,不过是让彼此感到舒服

与人相处,不过是让彼此感到舒服

2017-05-22    10'42''

主播: 你好,城市

161 3

介绍:
主播:简单 作者:陈允浩 监制:六佛爷/鲁迦迩 有个朋友给我聊天时说:在宿舍里看一本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结果被一个室友看到指着大笑:看的什么破书啊,我是你爸爸,哈哈哈。从此这个梗被传开了,好多同学见了我都朝我喊我是你爸爸,我觉得他们特别的无聊。 这件事弄得他很不爽,特别是当着全班的面对他喊我是你爸爸。他们也许没看过或者根本不懂王朔那本书所表达的骨肉亲情,家庭教育,开着庸俗的玩笑殊不知已经惹得自己的同学内心反感。 这种例子有很多,有的是拿着别人的缺点起外号,肆无忌惮的开玩笑,当事人还得表现出来陪笑的表情他们才能感到满足,如果当事人表现出生气,他们还会露出一脸的鄙夷:真没意思,开个玩笑都开不起。 我劝那位朋友别理他们,做自己就好。他又说,不仅如此。 宿舍里除了夜里放歌,起床晃床这种小事外,还有的人总是喜欢对别人的兴趣爱好大肆评价,对别人的家事指指点点,对于热点新闻总是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些都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与人相处之道,不过是让彼此感到舒服。 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顾及对方的感受,不能因为你的一时嘴快伤了别人的心,更不能因为一己私欲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阿强的朋友曾经向他接了1000块钱,没过几天他那个朋友就把他的钱还了。 后来他那个朋友又向他借了2000块,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阿强二话没说又把钱借给了他,这一次是肉包子砸狗有去无回了。阿强觉得钱少张不开嘴要,也就自己憋屈着算是长个教训,从这之后他就让那个朋友在自己的朋友圈肉包子打狗了。 有人这样总结过,当有人跟你借钱,你不借给他他或许会烦,但是当你借给他再向他去要的时候,他比你不借给他钱的时候还要烦。 在我看来,借钱最容易暴露人品。与人相处难免会遇到关于经济的往来,我们要做到尽量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少向人借钱,向人借钱一定要尽快还上,如果没能及时还对方心里会一直有个疙瘩,弄得双方都不愉快。 谈钱伤感情,很多人打着感情的口号绑架朋友,因为感情深,所以我缺钱时你理所应当的借借给我钱,因为感情深,所以我向你借的这点钱你不能给我要。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行为让你的朋友感到为难,用所谓的感情冲破彼此的信任,所以有人会说,这不是多少钱的问题,是以小见大的品质问题。 我在小时候想过这样的问题,谁在自己家里都是自由且毫无顾忌的,哪怕是只穿一个三角内裤来回走动也并没有什么违和感,如果我到朋友家做客,那么他和他的父母就会因多了一双眼睛而感到不自然,所以我会尽量的不左顾右盼,控制自己的声音,不对房间里的陈设加以评判。 能够让房间的主人感到像一个人在家那般舒适和随心所欲,而不是一个异物扎进皮肤那样的焦躁不安。 我长大后再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过如此,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会影响朋友的心情,我们为什么不在说话做事的时候多一些考虑对方的感受呢? “你说的也有道理,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要比“你懂个屁啊!”多说不了几个字。 借的汽车还的时候加满油,借的充电宝还的时候冲满电,麻烦别人一定不要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宿舍如果派A去交一个宿舍的电费,我总是当着全宿舍人都在场的时候给A转账,目的则是提醒其他同学该转账了,以免他们忘记,毕竟A不会好意思一个个的问我们要账。 很多时候你的小小举动能够感动一个人,也正是这些小举动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为人。与人为善并不需要刻意的学习,这只是生活中一个简单普遍的习惯。 我常遇到这样两种人,一种人能说会道,刚刚认识不久就跟人称兄道弟打的火热,跟这种人交朋友觉得爽快,但是时间一长会发现他嘴上说的好听其实心里并不是这样想的,人们就觉得他滑头,另一种人并不是那么的会说话,有几分感情说几分话,一上来可能会觉得他像个闷葫芦,但日久天长就觉得他厚道,实在,让人放心。 有许多人把前者说成会办事,有能耐,而我认为这种花言巧语骗骗几个傻子还是够用的,而后者给人的感觉才是舒适的,安心的,值得交往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张嘴说话一样使劲为什么不委婉一些呢?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那些细小的关心和退让总会被人知晓,那些自私的心思和举动也会在一日曝光。 不怕低调的善意,就怕故意的善良。与人相处就得让彼此感到舒服,没有人交朋友是给自己找罪受的。 希望你能够提高自己的情商,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包容和理解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做事将心比心多为他人着想,就像拂过麦田的清风,带给人自在,舒服的温暖,才能用用真心捍卫真心。
上一期: 愿你爱的彻底,放的洒脱
下一期: 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