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第一部分 第二章-1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第一部分 第二章-1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6-10-28    14'58''

主播: 晚风之声

32107 3084

介绍:
说明:荔枝FM每个音频可以配的文字最多为4000个音符,第二章比较长,为了把音频配合文字发出来,所以只能将第二章截成了两部分,大家注意哦,第二章分成了两个音频,本音频为第一个。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提出者:恩格斯。 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世界本原问题(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划分标准:世界是否可知(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3.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社会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划分标准:世界存在状态(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1)物质和运动: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和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空具有的特点:客观性、有限性和无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三)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五)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六)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意义 (1)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2)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二)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三)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3.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四)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2)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1)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五)发展与过程 1.含义: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内容和形式: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3.意义: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六)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第一,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制约着部分;第二,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第三,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四,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综合与分析相统一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  2.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3.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4.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  5.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6.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 (第二章未完,余下内容请听下一个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