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第三部分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考研政治-第三部分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016-12-01    12'58''

主播: 晚风之声

3002 614

介绍:
文字内容来自徐之明老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精华背诵掌中宝》,音频朗诵晚风。 友友们,今天的录制不是在楼梯间~不是在楼梯间~ 没有回声会不会不习惯~会不会不习惯~ 好了开始学习喽: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伟大意义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中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首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之后,发展到第二阶段,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皆由工人阶级领导,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这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两个发展阶段。建国前,它在各解放区局部建立。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完全结束;反动会道门和传统黑恶势力还危害着广大城乡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2.中国的经济十分落后。新中国从旧中国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 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以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 4.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1.新中国面临的两大任务:①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②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2.党和政府抓的重点工作:①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②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③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④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至1952年,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实际上也开始了。 主要表现:①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②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③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节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一)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1.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个历史任务被提上议事日程。 2.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3.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二)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1.国家工业化道路主要有两条: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欧美和日本走过的,走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也走通了。 2.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最好的选择。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中央在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总路线有过通俗解释: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3.它表明: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主要任务;为实现国家工业化,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三、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方面要求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另一方面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工业化的实现。两个任务互相关联,不可分离。 2.1953年,新中国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五”计划。 二、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一)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1.1953年12月,《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概括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二)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1.方针:党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2.组织形式: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步骤: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4.农业合作化的迅猛发展也极大地加快了手工业合作化的步伐。1955年底,党和国家提出要在两年内基本完成手工业合作化。实际上,由于采取手工业全行业一起合作化的办法,到1956年底,手工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党和国家对于资产阶级,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第二是改造同时给予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对拥护社会主义改造并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资产阶级接受这一方案。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1956年,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3.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只用了7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由于进展急促,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但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改造是符合客观需要的,完成改造意义重大。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3.十七大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更多考研政治专题音频,请关注晚风(各平台头像都是一样的长发一样的背影~): 微博昵称“晚风之声广播” 荔枝FM波段号“FM1942687”,播客名称“晚风之声~”,主播名“晚风之声” 主播名“晚风之声” 微信公众平台名称“晚风之声”,ID“wanfengzhi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