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朗读《千万不要拿一个理由,去逃避前一个责任》

王琳朗读《千万不要拿一个理由,去逃避前一个责任》

2023-10-12    11'23''

主播: 爱与幸福博客朗读

864 8

介绍:
千万不要拿一个理由,去逃避前一个责任 文章发布时间:2023.10.11 文章朗读者:王琳 前言 最近,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很多正常家庭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家准备考研。 一方面是顶着压力焦虑在准备考研的孩子,一方面是觉得孩子没全力以赴而焦虑不安的父母。 如果一年、两年过去了,孩子没考上怎么办? 如果考上,研究生毕业了,走入社会,孩子会不会还是现在不全力以赴的状态呢? 今天我们分享一个案例,看看这些看似正常的家庭,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父母又能做些什么? 正文 学员: 我们家孩子今年25了,他大学毕业以后,原来学的专业是艺术专业,但是他不喜欢,当时的成绩不太好。 郑委老师: 这种情况太多了,因为执着要个大学文凭,而学习成绩又不好,那么就考个学科分低的艺术类的大学。几年后,喜欢的没学,不喜欢的学了一堆,文凭是拿到了,人生也迷茫了,是这样吗? 学员: 是这种情况。孩子说不太喜欢艺术,想学法律。他去年考了一年没考上,现在一直在准备考研。但,我感觉他的努力度不够。 郑委老师: 这位爸爸,我跟你说一句话,“千万不要拿一个理由,去逃避前一个责任”,这是当代孩子很大的问题之一。 孩子跟你说:“爸爸,我不喜欢艺术,我要考法律”,他不是真的想考法律,他只是想逃避艺术。所以他考法律也不一定全力以赴。 说真心话,如果一个人内在是有力量的,干什么事都能干好。 等孩子考法律没考上的时候,他还会用这种方式,“我要创业”,依然不全力以赴。 这个模式一旦形成是非常可怕的。不知道我说清楚了吗? 学员: 对。 郑委老师: 我觉得你的孩子,可能内心对未来是失望和迷茫的。 他想考法律,只是个想法,但他内在没有足够的生命能量支撑他完成这个想法。 这个想法只是代替了之前的不成功、自卑、否定自己的一种现状而已。说清楚了吗? 学员: 就是你说的这种情况,我感觉他没有全力以赴。 郑委老师: 他不是没有全力以赴,是因为考法律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一个人心里真正有想要的东西,就一定会全力以赴。 全力以赴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内在有动力,二是外在有推力。对不对? 好比: 孩子不好好学习,你就往死里打他,他害怕,是不是会全力以赴?这是外推力。 还有一种是内动力,孩子有理想,是不是也会全力以赴学习? 所以,不是孩子不全力以赴,是要么外推力不够大,要么他没有内动力。 爱与幸福是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人的内动力,虽然这个非常非常难,但是我们也坚持了18年。 你跟我们学习了很多年,家庭正常、孩子正常,我想问问你,你的孩子没有内动力,外推力又不够,怎么办?会不会一年、两年后还这样啊? 学员: 会的。 郑委老师: 所以,对于家长来讲,两条路: 第一条,作为父母,你必须要给孩子一个底线,“你什么年龄干什么事,该学习学习,该打工打工”,当孩子没有退路了,他就会全力以赴。 第二条,家长给孩子找到人生导师,激发孩子内动力,让他重新树立理想,勇敢拼搏。 学员: 他愿意好,他想好。 郑委老师: 他愿意好,那就必须给他个底线,他没了退路,只能前进,然后再找人生导师帮他,这事就能解决。 我说清楚了吗? 学员: 您说得非常对。 郑委老师: 现在的父母最普遍的问题是: 第一,父母不敢对孩子有原则,失去了底线,所以孩子爱逃避,爱退缩,爱找理由。 第二,父母功利心太重,不关注孩子内心状态,只关注孩子是否达到结果,孩子失去了情感,失去了动力,失去了爱的力量。 导致现在青春期,甚至大学毕业的孩子,在家里待着,不去面对生活的,比比皆是。 如果你的孩子跟你们交流畅通,还能听你们的话,你就坚定告诉他: 第一,我支持你考研,但是我只能支持到你考完这一次,考上去读,考不上你就去工作。 第二,你加入爱未来,以后有困难,你找他们帮你,我没能力,我只能支持你找他们。 这两条路都给他就好了,好吗? 学员: 让他自己选择,是吧? 郑委老师: 不是让他自己选择,是告诉他必须直面,不能再逃避了。 现在很多孩子遇到问题先逃避,尤其是逃到家里,父母给吃给喝的,孩子就不用面对了。 父母先给孩子原则,他逃避不了,才会面对。 但从小到大的经历,让孩子有很多面对不了的问题和困惑,需要有人帮他,这时你再给他正能量的环境和人生导师。 “不能逃避”和“有老师帮”,这两条都有,他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学员: 明白了。 郑委老师: 做父亲的,在关键的事情上要做决定,说清楚了吗? 学员: 清楚了,谢谢郑老师。 结语 此刻,我们要特别强调,本案例只适用于正常家庭。 对于爱逃避、爱退缩、不能面对问题的孩子,父母要用原则代替要求,有原则地推动孩子面对真实的人生。 在孩子不逃避、不退缩、去面对的过程当中,父母再给予相应的帮助,包括教孩子寻求帮助。 有了这两条,孩子和父母之间才会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 只有孩子信任父母的时候,父母的要求才有用;孩子不信任父母,不管是温柔的要求,还是严厉的要求,都不会真正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