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脸历史课第二讲--鸦片战争:《西方的郁闷》

鬼脸历史课第二讲--鸦片战争:《西方的郁闷》

2016-08-20    07'47''

主播: 李姑娘👠💃🏻

535 14

介绍:
鬼脸历史课有声演绎出品 作者:石不易 策划:李姑娘、咪爷 场景台词CV:Jack、李姑娘 播讲:咪爷 后期:李姑娘 片头参与录音:小小白、Jack、Jack儿子、咪爷、崔大桐、李姑娘 2.西方的郁闷 上面这件事情只是晚清有关鸦片问题的一例。道光帝更是终其在位期间一直在和鸦片周旋。虽然说,清朝后期吏治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比较突出,但皇帝们还算比较勤勉,力图改变现状,努力营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拿鸦片来说,其实早在嘉庆元年(1796年)就曾下令停征鸦片税,严禁鸦片进口、贩卖、种植和吸食。但有法不依、有令不行历来是中国各级官吏的工作作风,口号虽然喊得震天响,却从来没有影响鸦片流入中国、且每年呈上升的“可喜” 趋势。到了道光十五年(1835年),全国已有200万忠实烟民:上至文武大臣,下至士子兵弁,甚至连有些和尚道士都能做到上班时香火弥漫,下班时“烟”雾缭绕。 中国有这么多的烟民,国内又禁止种植,哪来这么多的鸦片?答案是进口——确切地说是走私进来的。 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主要是英、法、俄、美四国的商人。这些国家本身不产鸦片,来源主要是各自的殖民地,如英国自从占领印度的鸦片产地孟加拉后,就开始强制推广种植罂粟,产量惊人——英国本土人民用其当饭吃估计都绰绰有余。 而此时的中国,很多国人饭可以不吃,鸦片却不可以不吸。 1833年8月28日,英国废除了一项长达233年的法令,即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专卖权。也就是说,以后任何一个英国商人都可以自由与中国做生意。商人们欣喜若狂,因为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帝国。 人口多就意味着市场大,市场大就意味着手里的商品有销路,商品有销路就意味着有白花花的银子……如此下去,真是越想越高兴。 可没高兴多久,他们便发现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中国对机器大生产产出来的商品不感兴趣。 理由很简单,中国是自然经济。 你可别小看自然经济,西方侵略者后来用大炮轰开了大清闭关锁国的大门,却在很长一段时间没能轰开中国的市场,其可谓功不可没。自然经济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没事绝不逛街买东西,对市场依赖非常小。即使真和市场能扯上关系,那也是因为家里有一篮子鸡蛋吃不完、有几米土布穿不完拿到集市上去卖。 而这还不是欧美商人最气愤的地方,自己的商品在中国卖不掉不说,偏偏中国的那些土特产,如茶叶、生丝和土布在欧美市场却受欢迎的不得了。本来想从中国大赚一笔,没料到自己的腰包却越来越瘪。曾有人统计,自18世纪初到19世纪20年代之间,经欧洲商人之手流入中国的白银至少有5亿元。 也就是说在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国家和中国做了百余年的赔本买卖,而且无力也无法缓和现状。 直到鸦片贸易的出现。 3.鸦片是个好东西 鸦片不是中国的玩意儿,在唐朝时(公元8世纪)是作为药材由阿拉伯少量输入中国的,而吸食鸦片的方法到了晚明时期才传入中国。 中国人向来喜欢吸收外来文化,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更善于吸收糟粕的东西。在吸食鸦片这件事上,西方列强就是充分利用了中国的这一弱点。 欧美商人和中国做正经的生意赚不到好处,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走私鸦片上面。和今天国际大毒枭走私毒品偷偷摸摸的模式不一样,当时走私鸦片可谓在光天化日之下“光明正大”的进行。 而能做到“光明正大”这样的理直气壮,中国的官吏可算是帮了不少的忙。根据当时英国鸦片贩子和中国沿海缉私船的约定,“每箱鸦片收五元到十元”的贿赂,一个月下来有好几万——即使刨去孝敬给上级的钱,也很令在其他衙门靠死工资过活的同僚羡慕不已。 于是,一个自下而上至王公大臣的利益团体就形成了。因此,鸦片这件事,至少在那些与此有利益瓜葛的、尤其是还好这口的官吏眼中,绝对是一个不错的东西。 官员们的确是爽了,但清帝国的当家人——道光帝却不爽了——鸦片如果不禁绝,这和挖我家祖坟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