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时刻」-你遇到过陪学生一起熬夜通宵的老师吗?

「星火时刻」-你遇到过陪学生一起熬夜通宵的老师吗?

2017-09-16    11'53''

主播: 建筑学院-archcollege

49 4

介绍:
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 上完课让学生晚上不准走!留在教室里。 干什么呢?请他们吃披萨! 这个老师就在一旁跟着吃,开心地聊着天。 实际是在盘算着一个合适的时机。 就是等他们吃完披萨的那一刻,说: “行,熬夜吧!” (原声请听音频) 这并不是一个甲方老师, 利用职权加上物质收买, “强迫”学生当免费劳工的常见故事。 而是一种教学态度。 柯卫认为:“教书这件事,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是很重要的。” (图:柯卫) 柯卫是美籍华人,12岁随父母移民美国,分别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建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期间师从著名建筑史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 (图: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柯卫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建筑硕士的时候就开始当助教,读书期间除了筹备自己的事务所,他还对教书很感兴趣。 柯卫是放弃了逐渐起步的设计轨道,工作几年后又跑到学校读书的。 以至于他所当时的老板 James Polshek 都非常不解,苦口婆心地劝他说,“你干吗还去读书呢?你在这里已经做设计了,而且已经做了很大的博物馆设计了。” 老板最终还是没能劝动柯卫,表示了支持,并为他写了推荐信。 (图:哥伦比亚大学) 柯卫认为,“建筑师如果能每隔10年再去学校读书将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也是因为这样,他对教书特别上心, 应该是由衷地希望学生也能体会到读书的快乐。 而这个过程,老师是很重要的。 不过就是因为重视,柯卫对教书这件事也格外谨慎, “责任”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现在不怎么敢教很多的书。” “你真正要教书教得好,这比谈恋爱还要累你知道吗。” “你得全身全意地在那里,还是人与人这种亲密关系,你不在(学生身边),就算再大名气,(教学)系统再好。“ “你是没办法感染到学生的。” (原声请点击开头音频) 在与柯老师录制“赶图时光”节目时,仅是听描述,我便已感受到柯老师对学生十足认真的态度。 可以说是共鸣,有多少学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时代,能碰到一个,真正负责任又有才华的老师? (图:柯卫与学生) 在纽约教书的时候,柯老师的日常是这样的。 由于在中国有工作,柯老师经常是往返于中美两国, “有的时候我从中国(过来),一下飞机。“ “从机场刮(风一样)地就(直接往教室)过去了。” “他们看着就很感动。” 我听着也很激动。 他还经常半夜三更去教室看他的学生, 柯老师认为这是很大的责任。 特别是本科生,正处在刚刚接触建筑的阶段。 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态度”,他觉得教书这件事,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是很重要的。 (图:同济大学) 柯卫现在是同济大学的老师, 负责来同济交换的外国学生的设计课教学。 之前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理工学院等处任教。 除了喜欢教学,柯卫的设计能力也十分出众。 现在是Chiasmus事务所主创建筑师,分别在北京、纽约、首尔设有分部。 以“解构与重构”及“共享”理念斩获了多个国际设计大奖。 2007,仁川藝术中心,获得国际竞赛第一名,已建成 2009,方家胡同 46 号艺术中心,被Architype Review 网站评为全球 8 个顶尖表演艺术中心之一(2009), 被ArchitypeReview 网站评为全球 100 个最佳红色建筑之一(2012),已建成 2011,五星公社私人住宅(阳谷),获韩国KIA大奖,已建成 2015,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厅,获得国际竞赛第一名,未能建成 01 “解构与重构” 有这样一个故事,柯卫经常会接到一些装修项目, 但是很多时候,装修还没弄, 他就把人家的房子给拆了! “我们很少接住宅,” “就是好几次把人家楼拆光了。” “甲方最后是同意的。” “说‘对,你说得对,我就把这楼拆了呗,’” “把1楼拆了,3层拆成两层。” “然后就是两夫妻要吵架,” “‘(妻子)说你干嘛?!你不是找人装修吗’” “‘怎么家没了!?’“ 他试图用案例给我们形容他的设计思维, 也就是他所重视的设计“态度“。 好的设计是从0到1吗? 不。 好的设计应该是,先从1到0,再到“3“ “很多时候,(业主)来找我们的时候是一个简单的(装修)。” “然后我们会把他的东西拆解(1到0)。” “这个“1”代表的是,” “第一:是他空间的一个原态。“ “第二:是他脑子里固化的原态。“ “第三:是他对于这种传统项目的一种固化的期望值。“ “反正他就(说)你就把1做到1.2吧或者1.5。“ “我们不是把1做到1.5。” “因为如果我们(秉着)把1做到1.5(的态度)“ “(我们)有可能只能做到1.2。“ “我们是先把他拆回到0。“ “就是包括他的建筑,包括他的期望值,包括对这个东西的传统的固化的解意。“ “然后再把0变成‘3’。” “这样的话就是他可能觉得,“ “我本来做到1到1.5就舒服了。“ “最后他拿到可能是3。“ (图:积木) 就像积木一样, 拿到一盒积木,你第一个动作是“拆”。 只有你拆完,仔细观察、思考每一部件的作用与它们的联系之后。 你才会懂得这个积木该怎么拼。 至于怎么拼得好这就是需要经验的累积了。 比如,找一个好老师。 02 “共享” 又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柯卫年轻的时候参与的一个大项目,他是这个大型项目的概念主设计。 这个项目就是华盛顿“新闻博物馆”。 你可能没听过, 但是,与新闻博物馆一街之隔的这个建筑你肯定知道。 贝聿铭的国家美术馆东馆。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 华盛顿有很多博物馆,几百个。 当时华盛顿的博物馆几乎都是像国家美术馆东馆这样封闭型的。 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得买了票才能知道内容。 而柯卫做的这个,叫“新闻博物馆”。 “新闻”一词有公开、透明的含义。 当时他就希望这个博物馆不大一样, 所以做成了比较通透的感觉, 在外面做了一个能往里面看的一个巨大的窗口。 后来出乎意料地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案例! 当时大街上一堆博物馆,清一色都是封闭型的。 那时父母经常会拉着孩子逛街。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然后小孩看到这个(博物馆),突然有个大窗。” “看到里面还有很多新颖的展示,还挂着越战的飞机。” “(小孩)就直接拉着父母就进去了,所以这个票房特别的好。“ (图:小孩拉着妈妈指博物馆) 成功很多时候不是刻意追求的, 而是你找到了契合当时这个环境的痛点, 说白了就是处理好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恰是柯卫最擅长的,也是他另一个设计“态度”。 通透的玻璃处理了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降低了博物馆的门槛。 把博物馆买了票才能看到的东西, 变成不用买票就能看到它的内容。 但是,如果你想看更多, 那就买票吧。 其实我们现在在做的,也是这样的一个事情。 9月25号,柯老师会在建筑学院开一门公开课。 名字是“‘解构与重组’——柯卫的设计方法和案例”。 我们希望跟你分享,就像新闻博物馆的大窗一样, 把柯老师的“设计态度”分享给每一个有兴趣的学生。 当然,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比如,让柯老师亲自指导方案。 比如,让柯老师教你如何建立自己的设计体系。 又比如,跟着柯老师实际做一个项目。 那就买票吧, 加入我们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