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启示》曾仕强

《曾国藩的启示》曾仕强

2022-03-30    14'40''

主播: 知足常乐😽😆🎥

58 0

介绍:
有这样的说法: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在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其中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而那 “半个”就是曾国藩。曾国藩的一生跌宕起伏,不可谓不传奇。年轻时天资一般,科考了好多次才高中;在10年里7次高升,成为一品大学士;后又得罪皇帝,被迫去湖南练兵;最后带兵镇压太平天国,被封一等侯爵。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被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被尊称为“大清中兴名臣”“湘军之父”“东南之王”“儒学大师”。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一个普通人如何走向成功的故事。他的身上有很多品性,值得我们研究、学习。《曾国藩的启示》中,结合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亲身感悟及经验教训,清晰呈现曾国藩是如何进德修业、自改命运的。本书作者是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他也是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国学大师、央视《百家讲坛》最受欢迎的主讲人之一。曾仕强深谙易经、道德经、论语、大学、人际关系等,被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尊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天人之师”。通过曾仕强的视角,看曾国藩逆袭的一生,更是酣畅淋漓。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曾国藩是靠什么,逆风翻盘的吧。01永远别忘了修炼自己曾国藩于1811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的一户农家。这个出身,想要有所作为,只有读书出仕这条路。然而,曾国藩资质平平。他6岁开始读书,一直到28岁才中了进士,相较他人,算是比较晚的。正当曾家人以为曾国藩可以“十年寒窗,一举成名”时,曾国藩的仕途却也不太亨通。他在看似光鲜实则清贫的翰林院待了9年,徒有虚职,没有实权。身处这个位置9年,一般人往往会觉得怀才不遇,天天怨叹,天天羡慕别人,或者浮躁不安,天天急于升官。但曾国藩没有,他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利用这段时间不断反省自己、修炼自己、充实自己,踏踏实实地学习提高。曾仕强说,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要知道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很有限,求功名不一定能得到,想做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做到,但是我们如果想要修己,却马上可以做到。兹心想起了宋朝大文豪苏轼。苏轼因年少成名,性情有些飞扬跋扈。年轻时在同乡陈希亮手下办差,还经常顶撞陈希亮。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他才慢慢开始修炼自己、磨炼自己的脾性。有次,有个醉汉骂骂咧咧地冲撞了他。苏轼竟然没有生气,反而自喜“渐不为人识。”人活一世,有很多事其实都是不受控的。但修炼自己、完善自己,却是我们可以全面掌握的。杨绛先生曾说:“人生实苦,终其一生,我们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02广交朋友,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帮你一把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会发现,他的贵人运非常好。在必要的时候,总是会有良师益友及时出现,适时地提醒他。就好像唐鉴当初劝他出山,“眼下洪杨作乱,三湘正遭涂炭。南望家山,不胜悲念……”。郭嵩焘也说:“难得而易失者,时也。顺时而动……”靠着别人的适时点拨,曾国藩乘势而上。这一切,都源于曾国藩爱交朋友、能交朋友。在翰林院那9年,曾国藩不能做什么事,时间很充裕,他就趁此机会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深知,一个人的能力绝对赶不上集体的力量,所以一定要有人帮忙,才能做大事。但曾国藩为什么能交到那么多朋友呢?曾仕强说,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曾国藩可以容纳不同的意见,不自以为是,不固执己见;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很能跟与胜过自己的人相处,并向他们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以求不断长进。就好比曾国藩在打仗的时候,就会听自己下属胡林翼的点子。因此,我们需要广交好友,尤其在我们不得意的时候,更应该结交朋友,这样,将来得意的时候,才有人可以合作。这让兹心想到了清朝的另一位传奇人物——胡雪岩。某种程度上来说,胡雪岩的人生,和曾国藩有些相似。两人都是从乡下娃,靠自己打拼,变成了名声在外的成功人士。和曾国藩一样,胡雪岩也爱交朋友。他在与人打交道时,说话办事总是留有余地,并且很会给人送“面子”,久而久之,就得到了很多有能力者的支持,连左宗棠都十分信赖他,让他主持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俗话说,有位朋友多条路。擦亮眼睛,交高质量的朋友,能让我们的人生之路更为顺遂。03外圆内方,才能随机应变说起曾国藩,总有人提到他的为人处世。但实际上,曾国藩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脾气也不太好。只是,他能够审时度势,能够坚忍。曾仕强说,曾国藩的家训是“做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所以后来在办事的时候,他都很刚强。好比,他正带兵攻打安庆的时候,太平军把江浙一带全控制住了,咸丰皇帝让他撤出安庆,先把江浙收回。曾国藩没有愚忠,而是据理力争,最后终于使朝廷改变旨令。但是,曾国藩又有圆滑之处。他为人谦虚谨慎,礼让低调,在争名夺利的时候,总是谦让柔顺,不邀功。可以看出,曾国藩在“公”上,该强硬的时候就会强硬,该不听话的时候就会不听话,该坚持的时候就会坚持。但在“私”上,要懂得让,懂得柔,懂得退,懂得顺,这样才不会处处树敌,才能获人尊重。总的来说,就是意志刚强,方法柔和,也就是“外圆内方”。就像《红楼梦》里的平儿,她就是既能坚守内心的底线,又能妥善解决问题的人。众所周知,贾府人际关系复杂,但平儿却能说话得体、做事周全。凤姐和宝玉到宁国府做客,贾蓉的妻弟秦钟也在,平儿懂得凤姐与秦可卿的关系亲密,便备了丰厚的见面礼让人送去,不仅凤姐脸上有光,还给足对方面子。但她也有自己的底线。王夫人的茯苓霜被彩云偷走,丫鬟柳五儿被当窃贼关起来,平儿觉得此事有冤情,暗地里调查,解救了被冤枉的柳五儿。正因为平儿的“外圆内方”,凤姐死后她被贾琏扶为正室。兹心想说,外圆内方是处事之道,也是人生锦囊,能让我们更得心应手地应对生活。04人生坎坷并非不幸,有时反而是命运的礼物曾国藩的人生跌宕起伏。他一直到27岁,都是碌碌无为;到39岁升至礼部右侍郎。但很快就开始走下坡路,经历了人生中最困苦的10年。到了50岁,曾国藩的人生又开始往上走,最后到62岁善终。你瞧,人生就是一条曲线,每个人都是经过中间的种种曲折,最后走完自己的一生。站在现在回头望,会发现,曾仕强认为,曾国藩最了不起的恰恰是他受尽了千苦万难的那个10年。因为,不幸最能磨练人。人一生太顺其实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大器往往是晚成的。那10年里,曾国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锤炼。如果没有这十年的锻炼,他很难会有后来获得的那些成就。所以说那苦难的10年,也是他一生中最成功、最幸运的时期。因此,人应该受点苦,吃苦就是吃补。如同马云,大家只看到他现在的光鲜,却忘了他之前的辛苦。他曾经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亲力亲为分析数据;他用三天看了几十万字的资料,逼迫自己成为一个懂行的行家;他坐大巴车去谈项目争取客户,在卧铺上发邮件……还比如,日本作家东野圭吾,也曾过了无论什么选题都写的十年,才成长为现在的名作家。有人说,人世间有两种苦,一种是生活的苦,一种是成长的苦。这两种苦,我们总会品尝到一样。既然如此,兹心认为,不妨就接纳成长的苦,就此避免生活的苦。毕竟,成长的苦挺过去了,便会遇到更多的平台、更好的自己,但生活的苦,除了把我们弄得灰头土脸,则一无所有。因此,在该吃苦的时候,千万别选择了安逸。05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曾国藩呢?大致是因为,如果我们每个人愿意花一点时间了解曾国藩,一切难题就能得到答案。就像梁启超读曾国藩,收获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华润医疗集团CEO冯唐读曾国藩,得到了做管理、决策人才的重要参考。而普通的你我,也能从中借鉴不少。就像有网友评价曾国藩的那样: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只是个常人,可他将常人能做的,做到了极致。无论是在谷底,还是在山巅。只要去学习、去做,你我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更稳、更扎实地踏出一步。
上一期: 《中庸》诵读24
下一期: 巜赤壁》唐 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