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隐性疲劳》梶本修身

巜隐性疲劳》梶本修身

2022-04-02    15'52''

主播: 知足常乐😽😆🎥

42 1

介绍:
你知道吗?会“过劳死”的动物,只有人类!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日本疲劳医学第一人、医学博士梶本修身集合多年脑科学研究前沿成果得出来的结论。梶本修身毕业于大阪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是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疲劳医学讲座特任教授,东京疲劳•睡眠诊所院长,常年致力于研究人类为什么会疲劳。由此,他写出了《隐性疲劳:即使休息也无法消除疲惫感的真面目》这一本书,帮助人类了解疲劳的真相,最终能够“恢复内在损伤,恢复生命元气。”那就跟随兹心一起,从了解什么是疲劳、为什么会疲劳、如何缓解疲劳以及如何养成不疲劳的好习惯等方面,全方位地解读疲劳,并由此获得正确的生活方式。01身体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英国作家塞缪尔·巴特勒说:“生命是一个渐渐疲劳的漫长过程。”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之中,都要经历从朝气蓬勃的少年到英姿勃发的青壮年,再到活力逐渐消失的中老年,身体在一天一天衰老,当然也在慢慢地感知到疲劳。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很多原本应该是社会中坚力量的二三十岁或者四五十岁的人,却陷入了“隐性疲劳”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从书中的介绍中,我们首先要明确,“疲劳”是“实际中累积的疲倦”,而“疲劳感”是“通过名为脑的过滤器传达出来的感觉”。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实际的“疲劳”与大脑感知的“疲劳感”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滋生的“疲劳”不断积压没有“疲劳感”的疲劳,这就是“隐性疲劳”。“隐性疲劳”对身体最大的危害是猝死,这些人还没有意识到疲劳感,就已经失去了生命,在医学上被称为“脑的过分活动”。除此之外,脑出血、心肌梗死、癌症、高血压、糖尿病、胃炎等内脏疾病、自主神经失调症、痴呆、荨麻疹等过敏症等等,都是“隐性疲劳”状态容易导致的疾病类型。看过一则新闻,今年过年期间,某网站AI审核组的组长,被要求每天晚上9点到早上9点加班,一天都没有休息。在连续多天加班后,这名组长大年初五凌晨出现脑出血症状,虽然被送到医院急救,但还是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实在太让人惋惜了。兹心知道,我们的身体要维持正常运转,就要劳逸结合,而不能过度疲劳,一旦进入“隐性疲劳”的状态中,真的很容易致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身体,再多的名利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始终要有“身体第一”的意识,并积极行动起来保护身体。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只有时刻把“活着”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对待,才能避免自己少一些疲劳,多一些生命的活力。02休息跟工作同样重要日本作家石川达三在《并非无望》中说:“由工作产生的疲劳,能使人在休息时感到愉快;而由怠惰产生的疲劳,只能使人在休息时感到烦躁和悔恨。 ”其实,无论是工作还是怠惰,人只要感觉到了疲劳,就是需要休息了,只是这两种疲劳给我们带来的心理体验有所不同。尤其是当我们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的时候,大脑因为能量消耗过多,就会给身体发出疲劳的信号,提醒身体要赶紧进入休息模式。比如“对任何事都很很快就感到厌烦”,这里涉及大脑的运行机制,在大脑过度使用的部位,会受到氧化应激带来的伤害,然后以情绪的方式表达出“厌烦”的感觉出来。还有“乘电车时睡着了,醒来时发现已经多坐了一站”、“起床4小时后,还是又困又乏的”、“口唇与腋下生了疱疹”、“夜里醒来好几回”和“有比较严重的体臭”等五种症状。我们可以对照这些症状,来分析一下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如果有的话,就要警惕这是大脑给我们的提示,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能不以为然。微博上有一位博主说,他几个月前有一段时间有睡眠障碍,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正好跟书中介绍的“夜里醒来好几回”的症状是类似的。博主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于是尝试了很多的方法,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这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身体需要休息了,而不仅仅是睡不好的问题。后来博主去了西藏,在每天东奔西走的过程中,加上缺氧的状态,让他天天都进入漫长的深度睡眠,终于把身体慢慢调理好了。兹心想要提醒的是,一旦我们的身体发出疲劳的信号,一定不要强行继续支撑,而是要立即采取措施,让自己赶紧进入休息模式。可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换一个环境、换一份心情;也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逛逛花店买买书,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放松。在确保让大脑和身体得到足够的休息以后,才能恢复各项身体机能,支持我们工作和生活能更加轻松。03生命最好的滋味是劳逸结合印度有句谚语说:“饥饿是最好的味精,疲劳是最好的枕头。 ”我们现在知道疲劳了就要休息,但是不是意味着,休息就只是睡眠这一种方法呢?我们来看书中提出的缓解和对抗疲劳的方法。在第五章“只有优质睡眠才能缓解疲劳”的内容中,第一句话就是“睡眠是缓解疲劳的唯一手段。”由此可见睡眠的重要性。工作或者运动时,人处于活动状态,会产生活性氧,细胞就会因此受损;而睡眠时身体处于休息状态,活性氧的产生量受到抑制。这个时候,身体中“疲劳恢复物质FR”的修复量,就会超过细胞氧化的数量,自主神经也会不断获得修复,这就是睡眠对缓解疲劳的科学原理。但是我们在长时间工作状态中,也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这个时候可以适当运用工作记忆来减轻疲劳,就是“平衡地使用整个脑部,将负担分配到各个部位”。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用心来记忆”,简单来说就是制造一些场景保存在记忆中,等到下一次有类似场景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提取出来了。南京市中医院心脏科主任顾宁医生介绍,想要预防“过劳死”,首先要重视定期体检,确保能够掌握自己身体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其次是改变生活方式,把握适合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的节奏,不要暴饮暴食,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只能从容面对未来。在兹心的观念中,人生难免遭遇各种压力和困境,但无论情况如何,我们都要懂得珍惜生命,不要把自己置于过于疲劳的泥潭中。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化解疲劳的方法,让自己做到早睡早起,这样才能精力十足地应对工作和生活。另外,我们还要学会更多的工作技巧,帮助我们在心理疲劳的时候,懂得调节和排解,不让负面的情绪郁结起来。04顺应自然规律,健康身心美国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我们的疲劳通常不是由于工作,而是由于忧虑、紧张和不快。”的确如此,除了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还有过重的心理负担也会让我们产生疲劳的感觉,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养成不疲劳的好习惯呢?书中特意在第七章中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首先第一个就是“通过有计划地睡懒觉来偿还‘睡眠负债”。“睡眠负债” 是指每一天的睡眠不足都像借债一样重重累积,而在假日与节日的前一天提早1小时上床,第二天早晨推迟1小时醒来,就是“有计划地睡懒觉”。除此之外,“调整晨间习惯”就是起床后晒晒太阳,可以增加血清素的分泌,而好好吃早饭,胃里有了食物,自主神经会为了工作活跃起来。还有“最好饭后就躺下‘变成牛’”,告诫我们感觉到疲劳在累积的时候,饭后的30分钟时间内,静静地休息会减少身体的负担,很大程度减轻疲劳度。而“改变价值观、认同自我”、“感受幸福”和“倾听冲动与直觉”等习惯,我们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慢慢来养成,会有效地帮助我们不再过于感觉到疲劳。有专家指出,除了睡眠和饮食之外,保持规律的运动,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还可以帮助人体增强人体代谢,提高免疫力,更好地释放压力。作家毕淑敏也说:“疲倦是可以战胜的,法宝就是珍爱我们自己。疲倦是可以化险为夷的,战术就是宁静致远。”在兹心看来,身体是我们存在的唯一依赖,即使工作再重要,也一定要懂得养成按时睡觉、吃饭、运动等好习惯,这是保护身体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生命只有一次,我们的身体需要吃饭保证营养,更需要睡眠等习惯来修复消耗的精力,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应该顺从而不是对抗。只有让身体始终保持在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的状态中,我们的工作才能效率更高,也才能够把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05毕淑敏还说过:“疲劳是一种淡淡的腐蚀剂,当它无色无嗅地积聚着,潜移默化地浸泡着我们的神经,意志的**就发生了。 ”因此,我们一定不能让身体长期处于疲劳之中,不要有“疲劳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的观念,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记住梶本修身说过的这句话:“最重要的是,感觉疲劳了,就毫不犹豫放下一切去休息吧。像其它动物一样。”毕竟,人类虽然是高等动物,但毕竟还是动物的一种,脱离不了动物的基本属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继续站在动物链的顶端,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