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朝向一朵花的盛开》陈应松

巜朝向一朵花的盛开》陈应松

2022-04-10    18'01''

主播: 知足常乐😽😆🎥

323 0

介绍:
周国平曾说:“现代人生活的典型特征是匆忙和热闹,恰恰暴露了内在的焦虑和空虚。”的确如此,当今生活的“内卷”压力,致使焦虑成为很多人的日常情绪,不停地吞噬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想躺平,却身不由己,要努力,但力不从心,只能选择忍受生活的苟且,却又无法改变现状,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这个时候,也许我们都需要一本陈应松的散文集《朝向一朵花的盛开》来疗愈内心,让它从焦灼不安的困扰中挣脱出来。书中记录了作家陈应松穿行于大自然20多年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他的笔下,山川草木、风水雪雨乃至日月星辰都仿佛拥有了灵魂和品格,能让读者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并心之向往。这本书语言华丽而又不失优雅且富哲思,不仅给读者呈现了一种至真、至善、至暖的精神世界,更传递了一种能抚平心灵创伤的生命感悟。有读者说:“读他,人生敞亮,充满力量。”下面就让兹心和大家一起翻开这本《朝向一朵花的盛开》,和陈应松一起感受大自然,找到源自内心深处的平静,重拾向光生长的勇气。01人生一世,放松就好有网友曾经感叹:“当代人的生活有多紧张,看个剧都要开三倍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在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把本该悠闲美好的生活,过得焦头烂额。但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只有懂得让自己慢下来,才不会错过那些沿途上的美景。大学毕业时的陈应松已经是位出色的作家,并且有一个在省文化厅的安逸工作,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想成就一番大事,于是就和朋友一起去海南创业。可现实的艰辛远比想象要难得多,经过了几个月的痛苦挣扎后,他的创业以失败而告终,只能灰头土脸地返回武汉老家。之后,他和家人在郊外的湖边过起了平凡的幽居生活,没想到在这种宁静淡泊的环境下他又新生创作灵感,写出了近百首洞悉人生的“幽居诗”。他这才感悟到,与其在喧嚣的尘世间击风搏浪,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不如放松下来静享生活之美,让自我得到充实。确实,兹心也觉得欲速则不达,有时候让自己慢下来,反而更容易理清头绪,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澳大利亚女作家布鲁克·麦卡拉里原本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却不料患上了产后抑郁症,生活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后来,她遵从了心理医生的建议,开始尝试一种慢节奏、无目的感的生活,不仅让自己重获健康与活力,还用“慢生活”的理念疗愈了千千万万个处于焦虑中的人。正如毕淑敏所说:“当你放松的时候,你所有的岁月和经验,你所有的勇气和智慧,便都厉兵秣马集合于你内心,情绪就会安然从容,勇气就会源源不断。”兹心深以为然,一个人只有学会放松自己,才能清醒的面对城市的喧嚣,感受生活本来的样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给自己一个休憩的空间,让人生的道路走得更稳更远,才是明智之举。02享受孤独,强大自己在陈应松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他对孤独的忠爱之情,他说:“一个远行人和独行者,我一直追寻并热爱这“湿漉漉的孤独”。”他不仅热爱孤独,更享受孤独,因为它是自己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2000年,为了躲避闹市的喧嚣,陈应松自愿远赴荒僻的神农架挂职,却在那意外地发现了神农架的神圣与纯美,并且也让自己的内心摒除了世俗的羁绊,得到了平静。源于这段深居山林的孤独之旅,陈应松文思如泉涌,先后完成了三部关于神农架的中短篇小说,并因此而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庄子说:“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所谓独有,指的是独立自在,身心和谐,自我完善,也就是说要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兹心认为,一个人只有懂得与自己相处,学会直面孤独,才能变得强大,更好地走向成功。作家格拉德威尔曾提出一个“一万小时定律”,他表明这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享受孤独的最好时刻。中国著名台球运动员丁俊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从8岁开始学球,每天训练超过8小时,即使进入职业赛场后,他在训练和比赛中大都形只影单,面对媒体也总是罕言寡语。可以说孤独是他打球和生活的常态,但正是在这种孤独的磨炼下,他成为了斯诺克运动历史上最优秀的亚洲运动员,并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苏格拉底曾说:“唯有孤独的人才最强大,等你熬过所有的苦,就会遇见所有的甜。”是的,兹心也觉得,是孤独让一个人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真正的强大,都是从独来独往中开始的。03安贫乐道,尽享福寿在广西,陈应松到访了一个做巴马的镇子,这个地方虽然僻远,但却非常出名,因为它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的其中之一,每年到这养生的人纷至沓来。巴马人长寿古今闻名,早在清朝,嘉庆皇帝就曾为142岁的巴马“人瑞”蓝祥高寿赐诗祝寿,直至今日,在巴马生活的百岁老人也还有很多,被誉为“中国人瑞圣地”。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巴马老人如此健康长寿的呢?有人说因为这里环境好,还有人说因为他们基因优秀,但作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过着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有人曾问那里的一位110多岁老人:“您每天早上吃什么?”“玉米粥。”“中午吃什么?”“玉米粥。”“晚上呢?”“还是玉米粥。”“那您白天干些什么?”“上山种玉米。”“晚上有什么活动?”“在家掰玉米呀。”一个人的一生,就是种玉米,吃玉米,这种清贫寡欲的生活是那些追名逐利、贪图享乐的人 不理解的,可这正是巴马老人的长寿秘诀。对于这一点,老人们是这样阐释的,他们说长寿的生命,只需一寸地、一寸纱、一寸心,而非什么万丈豪情、万丈良田、万丈绫罗,因为“寿”字下面只有“寸”而没有“丈”。正如陈应松在书中所说:“安贫则有道,荒淫则无道。贫就是简朴的生活方式,大道至简。”历来很多健康长寿之人介绍养生经验时,总少不了提到'生活简单,知足常乐'。因为他们深知一切从简,就不会为害怕失去而惶恐;懂得满足,才会拥有更多的快乐。享年112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曾在回忆录中说,他和夫人的生活一向很有规律,上午、下午都喝茶;饮食上也非常简单,从来不吃荤菜,主要以素食为主;穿衣服也很简单,舒服就行;喜欢小房子,聚音,有利于听觉。他说自己是“三不主义”:一不立遗嘱,二不过生日,三不过节。尤其是晚年,周先生的生活就更简单,简单得只有吃饭、睡觉、看书、写文章。反观现今,不少人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放任自己,最后落得未老先衰、生命透支,哪里还有健康可言,更不用提长寿了。孔子在《论语》中这样感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且富而贵,于我如浮云。”兹心以为,繁华似锦,终究是过眼云烟,只有身心俱健的活着,才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一个人与其追求满足无休止的欲望,为世俗名利所累,倒不如在平淡与宁静中享受简单而长久的幸福。04品读好书,丰盈人生哈珀・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里写道:“关于阅读:我从没喜欢过阅读,就像人呼吸并不是因为喜欢,这是一个道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读书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和需求,是一种跟衣食住行同等重要的精神财富。读书的好处,不言而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提升气质;“书犹药也,善读可医愚”,读书可以增加智慧;“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是立身之本。陈应松从小到大,经历过不下十几次搬家,但他书柜里的那套鲁迅文集始终没有失散。这套书虽然跟了他四十多年,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依然是他的最爱。正是这套书籍,不仅引导陈应松走上了写作的道路,还练就了他鲁迅式的行文风格,并且直到现在还在一直激励和影响着他的写作。成名后的陈应松曾经在访谈中坦言,没有鲁迅,就没有自己的写作之路,是鲁迅的书给了他精神上的营养,让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鲁迅是他永远的老师。的确,好的书是难以忘却的,是作家独一无二的创造,它蕴藏着取之不竭的智慧,让读者得到不断的提升。正如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说:“一本好书,可以滋养人的一生。”古往今来那些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等等,无不喜爱读书,而且往往都很注重阅读经典。陶行知15岁时便读完了四书五经,并被破格录取进入崇一学堂免费学习,读书期间,他既学现代科学知识,也没丢下古典文学。后来陶行知成为了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看来,文学、历史等非应用型的经典书籍就好比是“吃的书”,把书读好,首先要选好书。因为好书有它的丰富性,就像一部永动机,永远有着推动人类的能量,就如同卡尔维诺曾经所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所以,兹心认为,一个人不仅仅要读书,而且要品读好书。一本好书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才能,更是一个人精神上的伴侣和导师,让人的心智不断地走向成熟。一个人物质生活可以不丰富,但精神世界一定要丰盈。所以,马上拿起那些已经被时间证明了的作品来,开始安静地阅读,做一个有思想分量的人。05在喧嚣中静待花开,于平凡中照见灵魂。用这句话来形容《朝向一朵花的盛开》再合适不过,它用唯美的文字,带着我们走向大自然,也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读者评论说:“这应该是近两年读到的比较能让人内心变得沉静的一本书了,浮躁内卷的大环境让人格外焦虑和不安,想慢不敢慢。人到中年,或许真的应该多亲近自然,多关怀关怀自己的内心了。”“把心安顿好,生命之花定会灿然绽放。”,这是《朝向一朵花的盛开》封面上的一句话,兹心觉得,这是作者的感悟,也将是读者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