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隶的母亲

为奴隶的母亲

2019-01-05    08'01''

主播: 月圆花开半夏

227 1

介绍:
为奴隶的母亲,可悲可泣可叹 本着对教材的信任,看到作业要求后,我也并没有特地找一篇文章来读。而是随便翻开厚厚的书本,这一页便是《为奴隶的母亲》 。看这题目便大体可以猜测到这是一个悲情故事。 柔石,额,一个我不认识的作家。看了简介,可惜了,才二十九岁就已经离去了。这么年轻的生命,本该拥有着花样的年华,无限可能的将来······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情节并不算复杂,总体叙述偏平缓,全篇是缓缓展开,可一字一句之间都有着满满的无奈。全篇鲜有对特定的景物或景色描写,只有几处用来交代时间的关于季节景色描写,看来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某种压抑的氛围,因为人物本身便已足具悲剧色彩。这注定是一篇让人读完感觉不痛快的文章。读起它来,便更像是有人在你的身上扎了个小孔,不知不觉,血一点一点地流,心也是一点一点的疼。 很不幸,这的确是一个悲情故事。作者没有给主人公“她”一个名字,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下,有着如同“她”这般境遇的妇女是数不胜数的,而名字是给特定的人的,既然“她”所指的并不是一个人,也就无谓再给“她”起个名字。又或者是“她”这种身处社会底层的人,微不足道,根本就不需要姓名。在文章中名字都没有的她,是没有属于自己生活的母亲和妻子,甚至只是代孕的工具。正如她那被自己丈夫亲手杀死的刚出生的女儿一般,她的人生也不是她所能掌控的。 文中关于她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显然多于关于她的语言描写,她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她本就是一个没有发言权的人,即便她有自己的想法,她也不敢开口。即便她开口了,又会谁肯听她的述说呢?想来,她也早已麻木了,已逐渐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她有什么办法呢? 她又有什么能力去改变呢?她也只能默默地承受身边的人给她的一切。当她听到丈夫说已经把她典当了,她惊讶得腑脏都在颤抖,到了嘴边的话却只能吞吞吐吐地问,战着牙齿地问。为什么不是歇斯底里?为什么不和丈夫争吵一番?为什么要逆来顺受?为什么不试图反抗?大概是因为她知道无论怎样结果都只会是一样的,一点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唉,苦命啊!”这一声叹息究竟是为她自己是还是为了她的死去的女儿?因为是女娃,刚生下来的孩子就没有了性命,无奈更无助。她自己也先是被迫离开才五岁的孩子春宝,典当给秀才当三年的媳妇,替秀才生下儿子秋宝后,又被遣送回破旧的家······她又何尝不是苦命的呢?可会有谁来给她哀叹呢? 结发丈夫把她当成换钱的货物典当了。丈夫本来应该是一个还能撑起半边天的人,他有贩卖皮毛的营生,也插得一手好秧,日子也应该过得去。不想却因为烟酒赌而日益消沉,把自己弄的消瘦枯黄不说,性子更是变得凶狠暴躁,家境一日不如一日,最后竟为了还债把自己的妻子典当出去给别人生娃娃······ 孩子把自己当是避风的港湾寻求保护。这应该是她活在这世上的一点安慰,她尽力做好自己身为母亲的本分,但她始终无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先是要离开年幼的春宝,后来更是无法让秋宝叫自己一声妈妈。她对不起孩子,有着深深的自责,更多的却是绝望的无奈。 秀才夫妇把自己当是生娃的工具传宗接代。秀才是个读书人,本性也不坏,也曾对她有过情分,想留她下来当妾,或者多留她几年。而最终还是让她走了。临走前,还是不忍心,偷偷地塞给了她两元钱。大娘很也是一个不幸的人物。被迫于传宗接代的压力,她答应了给秀才找人题自己生娃。一开始的大娘为人善良,起初请她来生孩子时,专门请了轿子抬她过来,也并没有过分的刁难她。可当大娘逐渐感觉失去了丈夫的宠爱时,便也开始嫉妒耍起了小性子,开始看她不顺眼,日益为难她,当她生下了孩子,便觉得再也没有留她的理由,索性让身子还很虚弱的她走三十多里回去她原本那不堪的家去了。 对于他人,她曾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可对于她自己呢?她能是自己的什么呢?生而为人,却没有自己的生命,可悲可叹。 如果没有见过阳光,我也不会畏惧黑暗。而如今,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却同样生为女人的我也只能说,正是因为见过了黑暗,我将会更珍惜当下的阳光。        
上一期: 哒哒哒
下一期: 也很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