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都有一把锁,只为最合适的人打开

每个人的心都有一把锁,只为最合适的人打开

2017-07-06    11'54''

主播: 大鸣大放

350 3

介绍:
人生何必如初见, 只要相看两不厌。 Part.1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指你与另一个人之间深刻的、自由的、互相回应和彼此影响的联结,它意味着彼此关怀、共情、情感付出及互相成就。 如此理想和美好的亲密关系,十分令人心驰神往,不是吗? 但可惜正如那句令人啼笑皆非的话:真爱是个鬼,听过,没见过。 而另一种现象,好像“总差点儿什么”的伴侣和关系类型,却比比皆是,心理学家称之为“假性亲密关系”。 相信我们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体验: 朋友之间,一起运动、吃饭、逛街,但是从来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恋人或夫妻之间,每天同进同出,同床共枕,关系稳定,但是一切都像在例行公事,两个人之间似乎无话可说,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亲人之间,血脉相连,本应亲密无间,却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 心理学家指出:人际间过度常规化所造成的“例行感”,是假性亲密关系的明显标志。 假性亲密关系是指利用形式上在一起,来回避真正地在一起,或者说在关系中逃避关系。 它其实不仅仅发生在夫妻、伴侣或恋爱关系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亲人、朋友或工作伙伴之间。 假性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并不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事实上他们是互惠的同盟者。他们携手建立起了降低焦虑的防御机制,迎合对方,隐藏自我,避免和对方分享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将对方挡在自己的心门之外,以避免关系中的冲突,维持关系的稳定和获得安全感,尽管这种防御机制会让关系变得冷漠和令人窒息。 我曾经有一位浪漫多情的前男友,现已旅居海外多年,他对我说过一句令我至今难忘的话:每个人的心都有一把锁,只为那个最适合的人打开。 我们都渴望爱与被爱,却由于亲密关系中潜在的失去与被拒绝而无可避免地产生焦虑感。 因为害怕失去与被拒绝,我们开始在潜意识里拒绝对方“了解真实的自己”,同时也拒绝自己“真的在乎一个人”。 Part.2 其实爱一个人,就是赋予了这个人伤害自己的权力,同时又相信TA不会滥用这份权力。 所以“不敢爱”,并不是什么病,而是普遍的人性,而心理学就是专门研究人性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由于在成长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心理创伤,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比如幼年经历过被自己的养育者尤其是母亲的冷漠、拒绝、疏远,甚至抛弃等等痛苦体验,TA在潜意识中会产生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感,形成回避型依恋风格,病理性地抗拒亲密关系。 比如热播都市剧《欢乐颂》中的安迪就有心理学中所说的亲密恐惧症。与这类人经营亲密关系就会相当地困难和充满艰辛,看看剧中谭宗明刻意与安迪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以及奇点与安迪的恋爱过程就很清楚了。 心理学家奥托·兰克曾经指出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有两种基本的恐惧 害怕被抛弃和害怕被吞没 害怕被抛弃是指,我们都渴望自由和自主,但是又怕过于坚持自我之后会被对方拒绝和抛弃; 害怕被吞没是指我们都渴望与亲密关系的另一方融合,但是又害怕失去自我,在关系中被吞没。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自主和融合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一种动态的平衡。 平衡,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智慧。 不敢爱并不仅仅指我们不愿意做出选择和承诺进入一段关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我们不愿意与另一个人真正地相遇,不愿意全情投入自己,不愿意真正与另一个人构建一段亲密的互动关系。 很多人都在一段关系中,但是他们又并没有真正在这段关系中,因为他缺乏真正的投入,即情感的投入,比如前文提到的假性亲密关系。 Part.3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梅在[创造的勇气]这本书里说:“因为我们在“相遇”中,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改变了,因为我们的自我认同受到了威胁,世界不再是我们从前所经验的样子,并且因为自我和世界总是相连的,我们也不再是从前的自我。过去,现在和未来组成了新的整合。” 爱之所以让人害怕,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创造和改变的过程,而我们对于这种自我认同的改变,的确会令人焦虑。 它会允许另一个人突破我们的自我边界,挑战我们在生命早期形成的自我认知和心灵地图,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模式,同时亲密和融合必然要求关系中的双方放弃各自那一部份不适宜亲密关系和融合的自我,而这是一种必要而痛苦的自我牺牲过程。 如果我真的爱上你,你就可以伤害我,而我害怕被伤害;如果我真的爱上你,有一天万一你抛弃了我,我会很痛苦;如果我真的爱上你,难免被你影响和改变,我害怕会失去自我; 如果我真的爱上你,我担心自己会失去自由,不得不放弃很多机会和选择;如果我真的爱上你,一切将变得复杂而不可控,这会令我相当焦虑和不安;如果我真的爱上你,有一天死亡终将使我们分离,它将多么令人恐惧。 爱你让我焦虑和害怕,但我依然选择爱你。 不难看出,我们不敢去爱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太过于患得患失,太害怕伤害和渴望逃避痛苦,当然趋乐避苦的确是普遍的人性。 这个星球上大概每个人都渴望刻骨铭心的爱情,请问,刻骨痛不痛?若不刻骨,岂能铭心。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苦乐相随的过程,你逃避了痛苦的必然性,也就放弃了快乐的可能性。快乐滋养你的灵魂,痛苦淬炼你的内心。 德国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尼采有句名言:成长和力量,是痛苦的回报。 而爱情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遇见,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深情相拥和深刻共鸣。 勇敢,并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心怀恐惧,却依然向前。 真正的爱情必定是在共同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的平静才出现,它看来静态,却绵绵密密吐着生命的幽光,滋养灵魂。 爱情,如果需要再给它起一个名字,不妨就用“折腾”吧,当然所谓的“折腾”其实对于爱情中的双方而言,是有其成长意义的。 所以,当面对自己所爱之人,请不要患得患失,让我们勇敢地大声对他/她说:“来吧,让我们互相折腾!” 人生何必如初见, 只要相看两不厌。 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走到生命尽头时,都可以无憾地对自己说: 这世界 我来过 活 过 爱 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