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骂他,因为他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有人骂他,因为他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2017-12-15    18'44''

主播: 别样FM

61 3

介绍:
中国第一人对他说:“你这个工作,是要被写进历史的。” 【别样原创】【撰稿:吴基友】【主播:荭鸶】 ———————————————————————————————————— 尽管会被打,我还是想说: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我知道,接下来会有无数本《上下五千年》要砸我脸上。 我举个例子,这是中国绝大数街道的样子。你看得出来,这和五千年的历史,有何关系吗? 我们现在所骄傲的历史,其实只是放在教科书和博物馆中的精致标本。 可真正的历史文化,应该是有人一直在用,才是活的——不只是价值观、古书典籍,就连衣食住行用,也需要有大面积的继承者,去有目的地挖掘保存。 可是我们有吗?老房子被一个个拆掉,民族服装只知道旗袍中山装……所谓传统,只剩下一堆美食还算源远流长吧。 断层的文化,不过是摆着好看。但是礼崩乐坏的现实,没有历史可言,只有玛丽苏之心在闪烁。 所以,那些回头找寻中国的人,我都觉得是特别了不起,比如说徐戈——因为他,我们得以一窥千年前的真正的唐朝礼乐会是什么样子。 徐戈,一个酷爱汉文化圈传统音乐艺术的乐器演奏师。 他出身婺剧世家,从小跟着爸妈学民乐,再大一点,就先后跟着中日韩三地各名家学习了唢呐、管子、韩国太平箫、朝鲜长唢呐、韩国筚篥、韩国玄琴、韩国长鼓、津轻三味线…… 专业到什么地步呢?不仅拿过奖,还上过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而且哥们不仅有才,还长得贼好看。 他说自己一开始想做唐代礼乐复原,是因为一部电影。 2004年的一天,徐戈窝在家里看电影《阴阳师》,里面有个片段,是日本宫廷雅乐。当他第一眼看到这种音乐,立刻就被其浓郁的古老感吸引住了。 日本雅乐是现存最古老的贵族音乐演艺方式,原封不动地传承了一千年。而它的起源,是中国的宫廷礼乐。 中国宫廷礼乐,长啥样来着? 不用想了,我们已经很久没见过了。因为它早已失传。 或者说,中国原汁原味的本土中原音乐,很多都没了。 音乐的传承,比文物要难上几千万倍。 徐戈和我解释说,音乐虽然是古代礼制一部分,但是一直是被认为是不入流的娱乐。演奏的乐人多是低贱阶级、甚至是官奴,一旦朝代更迭,乐师流离失所,音乐就很有可能会失传。 而那些少数留下来的传统乐曲,比如《百鸟朝凤》、《十面埋伏》之类的老曲子,在上个世纪也被按照民族管弦乐方式改良过。骨架没有大变动,但是已经不再是民间本土的演奏状态。 近现代民乐,从编曲到演绎,受西方音乐审美影响日渐增多,创作者和经典越来越少。 这一切都让他觉得,真的特可惜。 “现在整个中国,就处于一种想找回自己真正传统的状态。但是没有人去告诉你,好东西是什么,真东西又是怎么样——这种情况下就特别容易鱼龙混杂,变成劣币驱逐良币。 “你看日本和韩国的历史电影就知道,他们已经把自己的文化走出来了。而我们的古装电影,单纯就说音乐吧,没有拿得出手的民族音乐,真挺可惜的。” 徐戈说,现代乐的加入并不是坏事,这能让更多人接受。但是得有人去负责找回老东西,告诉所有人,以前的传统文化,也很美。 事实上,没有旧东西,哪里来分寸感去拿捏转成新的? 为了找回属于中国的宫廷雅乐,徐戈第一步,先做起了散失古代乐谱的收集。 但是很多失传的传统艺术,只能回到日本找。雅乐,也是一样。 在日本,不仅有保存完好的雅乐,而且还留下了很多唐代古谱。在他们的图书馆、博物院,能查到的乐谱公开资料,为数不少。 因为在唐代,中国宫廷燕乐进入日本时,是作为一种强势高雅文化受到贵族重视,被很好地保存下来,并且完成了本土化和研究工作。 我很意外的一件事是,唐代的乐谱,长这样,一折一拐,犹如笔画。 至少有八百年以上的时间,中国没有人在用这种符号谱。 这种符号谱,在唐朝后就失传了。现在除了极少数的民间老艺人在用宋代出现的工尺谱,几乎全在用西方简谱或者五线谱。 为了能看懂唐朝古谱,徐戈买了一堆日本雅乐的学术书籍,从了解乐曲传承体系,再一路研究古谱符号如何解译。硬着头皮全都啃了下来。 以上分别是琵琶、筝、筚篥、笙、舞谱留下来的《青海波》古谱 徐戈说,现在采用的乐器都是有确切古谱留下来的 他不会自己拿乐器进来配,不然就不是复原了 让我更意外的是,唐代所用的符号谱,是一种乐器一种谱,无法共用。总谱只能等所有乐器的谱都出来了,才能整理。 徐戈说,至少要看50份不同乐器的古谱,才能翻译出一份合奏用的谱。 刚开始整理古谱时候,特别难。 古谱的定调方式,没人懂,只好反复推敲。 他只好一边找试验,一边疯狂查中日不同的参考资料:符号怎么翻译、节奏如何把握,要猜、要弹、要找日韩雅乐专家交流。 他说一开始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走弯路——常常把原来敲定好的,又全部推翻了。 比这更难的是,打碎重来。 徐戈说,虽然自己学过民乐,上手乐器会更快点。但是从小接受的音乐教育体系,和古谱是两种不一样的方式。 要放下自己的习惯,重新学习另一种表达,好比武林高手要忘掉自己所有的功夫,真的特别痛苦。 从零开始,接近大半年的时间,徐戈和团队每天都是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才一点点把古谱体系整理明白,又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准备齐了第一首乐曲《青海波》要用到的谱子。 14年的时候,徐戈和自己的伙伴刘涛,一位音乐理论研究学者,拉来了自己一帮朋友,成立了唐代礼乐复原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排练起了《青海波》。 但排练其实花了更多时间。 除了刘涛,其他乐器演奏家都是有空来帮忙的好朋友,可能有时候得一个月才有机会好好地完整排一次。 每次排练,都需要根据实际效果,返回到乐谱再调试修改。 徐戈说自己那阵子常常和伙伴吵架,甚至当着老师的面,连脏话都骂出来了——而吵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某个乐器的某个音到底要不要再高一点。 《青海波》的谱子,前前后后前前后后改了十几次,到前几天,还跟雅乐专家重新大调整了一遍。 其实徐戈大可不必这么做——反正除了他们,别人都没干过这种事。哪里偷懒一下,别人也不懂。 但是他们偏不,每一次排练都花尽心思用力磨。 现在,徐戈他们已经整理出了《青海波》、《玉树后庭花》。还有另外二十几首唐乐古谱,也正在着手研究和翻译当中,比如说,里面就有大家从小就听说过的《秦王破阵乐》和《兰陵王》。 要做唐代礼乐复原,除了音乐本身,还要做很多很多。 比如说乐器吧,能找到唐制的就买,找不到的就自己动手复原。 像是唐制筚篥失传了,徐戈就按着正仓院的唐代乐器资料,自己去复原,从性质考察,到乐器打样,全程跟着。 唐制琵琶要用拨子,徐戈自己拿黄杨木晒了一年,第二年才动手做了一个。 而舞蹈也要找专门的唐代舞谱去考据复原。 妆容服饰是照着唐代壁画还有学术研究资料,请了专门做汉服的造型师做的。 而有些细节,你稍不注意,就直接忽略了。 比如说桌子,是要唐制式样的,徐戈自己动手做木工,干了好几天做出来。 再比如说,图中小哥哥头上戴着的幞头,看起来普通——其实是他拿着一块四方布,在家琢磨了好几天,才研究出来怎么才能扎出来。 这些看的到部分就算了,看不到的细节,徐戈也要抠。 比如说幞头里面,其实包着一种名为“巾子”的结构——是个有形状的、固定发髻用的网罩。 徐戈到处都买不到,最后是按着阿斯塔那唐墓的出土实物图,照着样子,用不锈钢网编了一个差不多的。 而那些大部分汉服淘宝店卖的幞头,直接做成一个一体的帽子,里面的巾子都省掉了。哪像他这么麻烦。 所以徐戈很多道具只能自己做,市场上好的不多,烂的次的倒是一堆,还不如自己动手。 不过他也说,服道化这块确实是没多少经费去做,目前只能尽力去还原最唐朝的样子。虽然觉说对得起人,但是以后有机会,还是得弄更好点才行。 一开始没人能理解徐戈,包括一起排练的朋友。说他干嘛对这件事特别上心。 谁都知道传统艺术可贵,但是真的很难赚钱。我们已经离开那种审美体系太久了,只剩下大面积的猎奇心态。 尽管一开始不理解,但是大家也愿意和徐戈一起做 完全空白、不好做,没演出、没收入,压力好几次大到徐戈自己都想放弃,但还是咬咬牙,继续往下做。 可有时候做一件事,觉得对就够了。 “你看日韩的雅乐,他们已经有了欣赏的氛围,而我们对自己的老祖宗的东西,先是丢掉了,然后变得很不自信——所以我们做的,只能去找回来,先复原好。 “有更多人看到,才有其他可能。比如说有更多喜欢的人,比如说建立起不同于现在西方的中国音乐审美体系。” 历史是一座废墟,大部分人过来,只是捡起想要的就走了,而极少数的人,会动手把废墟重新建起来——徐戈他们真是在做了不起的事啊。 我说,陈漫说过只要这件事足够喜欢和擅长,总会赚到足够满意的钱。 他说:“对。反正我还会音乐,实在烦了,就拿着乐器去一边吹着解解闷就好了。” 挺可爱的,不是吗? 2017年5月6日北京音乐生活展华乐传播与发展论坛的开幕表演,徐戈和团队第一次公开表演了完整的《青海波》。 第一次表演,很多人都赞不绝口,包括底下坐的国内音乐学术界的大佬人物,连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都忍不住拍了好多照片。 网上的评论,也有很多说徐戈做的很棒。 但是,不友善的声音也很多。比如说这些自以为幽默的调侃。(哼,我就不打码。) ———————————————————————————————————— 更多故事,请关注别样公众号【bieyang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