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

雨水节气

2018-02-17    08'20''

主播: 清印♡

432 10

介绍:
雨水 节选自宋英杰《二十四节气志》 2月19日前后是雨水节气,古人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节气应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融化,二是降水总量增多,三是降雪减少。随着降水的增多,回暖的速度有所放缓,在历数春季的六个节气之中,雨水期间的气温升幅是最小的,由雪到雨,由冻到融,是一件特别花工夫耗能量的事儿,这也是雨水时节回暖乏力的原因之一。此时,虽然降雪开始减少,但并未终结,黄河流域,往往是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霜、雪可能发生在春季的任何一个节气当中,老话儿说:“三月还有桃花雪,四月还有李子霜。”就气候平均而言,多数地区的终雪,即最后一场雪,是在雨水到惊蛰节气。 在乍暖还寒之时,抽青早的草木格外受到人们的青睐,毕竟物以稀为贵,待到万紫千红之时,大家几乎已经审美疲劳了,柳梢头若有若无的一抹新绿,便是残冬早春时节人们的视觉盛宴。在我的眼中,它是这个时节的童真。一位出租车司机和我聊起他的情调,说:“早春在柳树下谈恋爱,深秋在桦树林里写情书。” 郑板桥有幅对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我觉得春风放胆来梳柳,这句特别传神。数九数到一半儿,冬将军还威风凛凛的时候,春风来撩拨柳树,确实需要胆量。待到大暖之时,春风去撩拨枣树,那根本不算什么本事了。 野花触袖,幽鸟避人的情境,草之新绿,花之初香,春的妙处在近处,秋天却适合望远。山水本不能成为名胜,有了行旅赋兴的人,才成了名胜。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或许是一种气息、某种味道。踏遍岭头缭绕的云层,似乎也找不到春在何处。待回到自己的园中,拈来梅花闻一闻,发现春并不在远处,而是在自家的枝头。 古人眼中的雨水物候标识是:一候獭祭鱼,二候雁北归,三候草木萌动。 獭祭鱼是说,东风解冻了,水獭开始捕鱼,既吃,也在岸边得瑟。它将鱼摆在岸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一样,然后再吃,弄得像一个典礼似的。 雁北归,是说大雁向北飞。立春时河开了,雨水时雁来了。是雁,不是燕。古人所说的春分第一后是玄鸟至,也就是燕子来了。所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在春分,不是在雨水。粗略而言,小燕是春至秋去,大雁是冬来夏往。它们本身就是物候之候应,所以被称为候鸟。 草木萌动,即草木开始萌发。现在我们经常说“发生什么事儿了?”这个“发生”,从前是专门描述春天的词语。 《尔雅》说:“冬为安宁,春为发生。”发生,原来专指萌发、生长。 但雨水时节,往往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若有若无,或许这才是世人心目中的“最是一年春好处”。雨水节气在南方,被称为“可耕之候”,就是可以陆续的春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