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神秘的山洞【小妃睡前故事】

【42】神秘的山洞【小妃睡前故事】

2018-11-16    27'49''

主播: 熊猫小妃

223 0

介绍:
我有个朋友,属于脾气比较急躁的那种。每次孩子只要做了一点不顺她意的事情,她就喜欢劈头盖脸地冲儿子大声吼叫。 孩子不小心摔碎东西,吼!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吼!! 孩子太皮蹭破撞伤,吼!!! 吼,已经成为她教育孩子的常态。而被吼的孩子每次都只是沉默的低头抿嘴,默不作声。 心软的奶奶有时也在旁边劝:“你先别生气,好好和他讲不行吗?”我的这位朋友更来气:“好好说他听过吗?有用吗?我还不是为他好。” 每一个发怒斥责孩子的父母确实都是恨铁不成钢。但是也让我们想到《超级演说家》里的那句话:你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 父母不好好说话,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 心理咨询师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6岁的孩子不愿跟父母说话,只是经常对着他最喜欢的玩具自言自语。 爸妈发现孩子的异样就带他去看医生,多次心理治疗后,孩子终于开口说了一句话,父母当场泪奔:「因为玩具不会开口骂我。」 我们明明那么爱孩子,却忽略了那些无意无心说出的口头禅,它们像一把把小刀,在孩子幼小的心上划出深深的伤痕。 有一次在院子里散步,有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在玩滑滑梯。玩着玩着就往栏杆上爬了,他的妈妈在一旁着急的叫着:不要爬,快下来。孩子完全不管不顾的一直攀爬。 妈妈的叫声也一直在围绕。果不其然,没爬几下,那孩子真的摔下来了。孩子顿时哇哇大哭,妈妈急急忙忙跑过去抱起孩子,看到他额头擦破了一点皮,渗出一些血丝。 她一边心疼的抱着孩子又一边打一边骂:“摔死你,活该摔死你,喊你不要爬,让你不听话,摔死活该。”一直在重复这几句话,受到惊吓的孩子歇斯底里的哭得更厉害了。 “自己摔的,哭什么哭,你再哭,你再哭我就不管你了!”妈妈愤怒的制止正在哭闹的孩子,孩子突然被吓住了,努力的忍着不哭,身体不停的抽搐着。 那一刻,似乎听到孩子心碎的声音。他咬着牙,倔强地不让自己哭出声音,似乎一旦发出声音,就意味着要被母亲抛弃。 诚然,妈妈是爱孩子的,可是她对待孩子的方式,却粗暴,直接的再一次将他伤害。 安全感很足的孩子,才敢于表达自己的正常情绪做自然地反击。 而更多安全感缺失的孩子,都像这个小男孩一样,面对愤怒的父母,面对狂躁的语言,不敢出声,不敢辩驳,只能小心翼翼的承受,然后内化为对自我的伤害。 ▼ 可悲的是,很多发生在孩子身上的语言暴力,常常不是因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有时候,只是父母用以宣泄自己的情绪。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我们的愤怒,大部分都是源于我们对事情无法掌控时无能的宣泄。 对于弱小的孩子而言,每一次辱骂,都是一种黑暗和煎熬。 父母对孩子的言语攻击,对孩子在情感和心理上造成的创伤,可能和身体上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是相似的。 一个不被允许哭、发脾气、失败的孩子,会严重压抑自己,长大后会通过一些非正常途径释放内心压力。 比如有些孩子性情暴虐、爱穿奇装异服、爱啃咬指甲,大多是因为经常被否定,只好通过这些方式引起注意或者释放压力。 认识一个性格极其内向的13岁男孩,常年被父母带去各大医院医治一个他难以启齿的毛病——尿床。 多年医治无果,竟是一位心理医生将他治愈。 原来,从他4岁第一次尿床开始,父母就不停数落、羞辱他,有次还当着邻居的面,在湿床单前打了他。 屈辱和压力催生了强大的心理负荷和行为反复,也严重影响了性格的良性发展,令人惋惜。 ▼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们希望孩子满载本领,展翅高飞,很多时候又在无意识中用这些口头禅奚落他、打击他、挫败他,天底下,真是没有比父母更矛盾的了。 有个妈妈抱怨说:「真希望孩子身上有个开关,一按就不哭,不闹,不讨人烦。」 那只能是机器人,可不是我们精力充沛、鲜活烂漫的孩子。 孩子一生的幸福都源于父母给予的安全感,建立的前提就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如果表现得好,父母就笑脸相迎;表现糟糕,就会冷若冰霜。孩子就会产生恐慌:我乖,才能得到爱;我不乖,就会被抛弃。这种恐慌会严重破坏安全感。 被不停羞辱、否定、讽刺、挖苦、蔑视的孩子,内心都有一个大窟窿,盛放着破败不堪的灵魂,胁迫他们用偏激的方式发泄创伤和屈辱。 ▼ 心理学家说:健康的教养方式是不会把孩子的行为和人混为一谈。行为是行为,人是人,要永远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父母的态度里,真的藏着孩子的未来。 因为坏会比好更有力,更难忘。那些负面的情绪、情感和记忆会比正面的影响更大并将影响他们一生。 在知乎上,有个男孩讲述了因为母亲对自己的不接纳,造成的情感割裂。 他小的时候,很胖,但是,他也很期待和别的小男孩一样,可以穿上溜冰鞋,轻盈的旋转。 某次妈妈带他逛街,他看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溜冰鞋,忍不住就去摸那双鞋子。营业员看了一眼胖胖的小男孩,然后对他妈妈说:他溜得动吗? 妈妈尴尬地笑笑:我们就是看看不买,他实在是太胖了,溜不动的。 这件事情,瞬间坍塌了他所有的自信和美好的期望。原来妈妈也是和别人一样否认他,自己是被嫌弃的。 成年之后,他减肥40斤,偶尔还自己一个人去溜冰场溜冰来弥补童年的遗憾,但却从来没有让妈妈知道,也极少和妈妈亲近。 他以这种冷漠和疏离,来回击母亲幼时对自己肥胖的侮辱,从而掩盖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 ▼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 惩罚无助于孩子培养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侮辱并不会让孩子真正去改进和提升自己。因此,少一些言语侮辱,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孩子受到的伤害会少得多。 孩子是弱小的,要“赢”他们很容易,但要“赢得”他们,却需要父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孩子。 那怎么办?孩子不能打,现在连骂也骂不得了吗?对不听话的孩子放任自流就是正确的吗?当然不是,育儿的好方式有很多种,语言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避免伤害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量不让它发生。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许多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去爱。 纠正孩子的错误,并不一定意味着要责难和谩骂。 和善而坚定是父母要学习的第一个育儿方式。 当孩子把牛奶洒在地板上,父母愤怒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呢?马上清理干净。以后你不要倒牛奶了,因为看来你倒不好。 这时请求就变成了惩罚。 父母也可以用和善而坚定的说:哎呦,你该怎么办? 不仅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清理,解决问题,还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把自己的问题处理好! ▼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吹出了刺骨的冷风,行人因为害怕寒冷,所以裹紧了大衣;而南风吹出了柔和的微风,行人觉得很温暖,便解开了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狂风暴雨般的吼骂,只会让孩子关紧心门;倒不如用春风化雨般的温柔,润物于无声。 给他爱,给他力量,给他信心,让孩子在柔和的南风中起舞……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塑造,目标永远不是完美,而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从不对孩子随心所欲地说话。 所以会说话的父母,孩子基本不会差。 爱孩子,请从好好说话开始。 能感受到父母的被爱,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才是他们一辈子的铠甲。 ▼ 快来听听今天的小妃睡前故事吧,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告诉宝贝勇敢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与这个世界更加和谐的相处。 世界需要百花齐放,让内向的孩子做山谷里的那朵小百合,静静地开放吧! 小妃睡前故事,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做父母教育之路上的引路人。 家长看文章,孩子听故事,这里是只做天然好产品的天然工坊小妃睡前故事频道,本色不漂白的竹妃纸巾特别适合你家宝贝哦。 这是我们的【第42期】原创小妃睡前故事。赶紧点击文章音频和孩子们一起来听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