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艺锭朗读 我们读诗No.135

江南草 |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艺锭朗读 我们读诗No.135

2014-10-10    03'11''

主播: 我们读诗

570 7

介绍:
江南草 作者:李季 菊花怒放的秋天, 我第一次来到了江南。 虽然我来也匆匆,去又忙忙, 但你的美丽却一千倍地超过了我的想象。 望着你那花团锦绣的城市, 最美丽的画卷都失去了颜色; 漫步在风光明媚的水乡, 就是传诵千古的绝吟也显得苍白。 你的美丽使我感到羞愧: 词囊里竟找不到一个形容你的词藻。 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天堂只不过是人们按照你的模样编织的幻想。 我知道秋日里还不能显出你的神奇美妙, 我见到的也只是你那千里花香中的一棵草。 可是,我就要回去了, 我就要带着这片草叶回去了。 我要把这片草叶带到沙漠上, 我要把这片草叶带回我的家乡。 我要把它种在戈壁滩上, 我还要对我的乡亲们这样讲: “用我们的汗水灌浇它吧, 让我们的大戈壁也变得像江南一样!” 我们读诗 | 今日嘉宾——王艺锭 王艺锭,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三学生。 我们读诗 | 必有回响 在江南忽然想起梭梭 文/张海龙(微信公众号:张海龙) 江南一棵草,能长在戈壁上么?听到这首诗,忽然想起西北荒漠上的梭梭来。甘肃省民西北部的民勤县,有一片被名之为“杭州林”的梭梭林。“绿色传递,拯救民勤”——这个行动在杭州薪火相传,已经进入第四年。西北荒漠上,已经种下了300多亩梭梭林。在沙漠边缘,杭州人倾注了万般热情,“江南草”正在变为成片生长的爱心。很多身在杭州的人,其实并不知道梭梭到底为何物,仅凭着一份信任与热忱,只靠着对自然万物的深沉爱恋,就无私奉献出自己的爱心与捐赠。 民勤这个地方,被人们称作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一颗“钉子”。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沙漠绿洲,有效阻止了两大沙漠的逼近与合龙。但是近十年间,民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生态危机。矮小坚硬的梭梭们,默默生长在沙漠边缘,风过无声,却又汇聚起绵薄之力,以弱小身躯减缓风沙进程,让沙漠慢慢安静下来,给人类家园筑起一道小小的篱笆。 梭梭种子,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种子,它只能活几个小时。它又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种子,只要有一点点水,在两三个小时内就会生根发芽,繁衍成片。梭梭的超强生命力,正是千百年来适应沙漠严酷环境的结果。梭梭根系发达,一般主根深达2米多,最深者可达4-5米以下的地下水层。生于荒漠,风沙吹袭,它同样感恩大地:阻抗盐碱,防风固沙,遏制沙化,改良土壤,恢复植被,保护周边沙化草原,积极维护生态平衡。在与风沙的长期博弈中,梭梭一日日变得坚强,它没有明显的年轮和树皮,形状就像被耗尽水分的干柴。 为什么杭州要在沙漠里种梭梭?西湖乃至运河自古都是杭州人改造自然的成就,这里的人们有种管理改善所居住世界的天资与能力。善于守望相助的杭州人知道,美好山水从来不是凭空得来,现世生活也并非从来如此。杭州从来都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地域,每个人都是一颗努力向上生长的种子。借助风的传播,我们也传播了美的种子。 民勤所在的河西走廊地处黑河流域,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美,为“天下饶”。汉武帝时决定开发河西,采取军屯、移民、设郡、盐铁专卖四项措施,屯垦戍边。河西走廊人口一时大增,农业产量不断提高。隋唐时代,此地天下富足,江南一带受灾,都要从河西调粮千里救济。经由播种梭梭,江南其实是在反哺西部。 所以,一首诗其实并不仅仅停留于纸面。在与江南相隔千里的西北荒漠,梭梭们也是一首诗,正在成片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