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紅分享《禮記 學記》之“君子知至學之難易”

趙曉紅分享《禮記 學記》之“君子知至學之難易”

2017-06-05    05'07''

主播: 五华语文教师共读

187 8

介绍:
《礼记 学记》之“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原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注释】 ①至学:求学。 ②美恶:指天资的高下。 ③博喻:连贯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喻来描写事物说明道理,从而收到异乎寻常的表达效果,这种修辞现象称为“博喻”。文中指广泛晓喻,因学生之材质广泛晓喻。 ④三王:指禹 汤 周文王及周武王。 ⑤四代:虞夏商周。 【译文】 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而又了解学生的特性差异,然后才能广泛晓喻,因材施教。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老师,能当好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好官长才能做领袖当人君。所以从师学道,就是要通过学习使自己具有为君之德。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上说:“三王四代对老师的选择都很谨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感悟】 作为老师,要懂得求学有难有易,明白学生的天资有高有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材质的美恶,特性的差异,以此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因材施教让学生最终能学有所成。因材施教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要素。 《学记》中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当好老师然后就能做官长做人君吗?非也。《学记》指出为师是为官为君的基础。教育与治理国家有相通之处。官长治理一方之民,国君治理一国之民,都应当体现“博喻”的原理,都应当根据不同的事物对不同的民众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而作为官长、人君也必须“学高为师,徳高为范,能为人师表才能主政一方,造福百姓。” 《学记》提出了慎重择师的问题。“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门,所以尊师也。”明确了教师的地位。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尊师重教,国家才得以兴旺发达。例如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红河州,不仅有全国第二大孔庙——建水文庙,而且在民间,沿袭祖制,淳朴的乡民在房屋中堂设“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香火供奉,尊师重教的习俗可见一斑。 既尊师又重教,但《学记》也对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学记》也指出了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首先要知教之所由“兴”“废”教育有“四兴”“六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 其次是知学者之“四失”,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知病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第三就是“知至学之难易”和学生素质的美恶。教师要知道某一知识对学生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资质高低,包括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好智力水平,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最后一点是能“听语”,也就是能及时作出教学反馈,即使调整教学方案,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学记》尊师重教,也强调了“择师不可不慎”,所以我们作为老师也要努力学习,提高个人修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