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月分享《礼记.学记》“古之学者”一则

徐明月分享《礼记.学记》“古之学者”一则

2017-06-16    04'17''

主播: 五华语文教师共读

120 5

介绍:
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1)类。鼓无当于五声(3),五声弗得不知;水无当(4)于五色(5),五声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6),五声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7),五服弗得不亲。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2)丑:通“俦”,齐。比物丑类:比较同类事物,以做到触类旁通。(3)当:比得上。声:指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大音阶。(4)当:相当。(5)五色: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6)五官:《曲礼下》说:“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此为泛指。(7)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此泛指人伦关系。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触类旁通。鼓的声音不相当于五音中的任何一音,而五声中没有鼓点,就不会和谐;水不相当于五色,但是五色没有水来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至于学者,并不相当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没有经过学习就不会办事;教师不相当于五服之内的亲属,但是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 【感悟】    儒家学者们很善于用浅显明白的事例来说明较为抽象的大道理,比如这一节的事例说明了通过类比而触类旁通的道理。语文教学中,知识与知识之间总是存在内在关联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重新组合或延伸。通过类比,使旧的知识和新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脉络,这有利于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如果学生能由此及彼合理联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建立知识之间的沟通与内在联系,就能大大地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加深对所学作品的理解,提高文学欣赏品味。比如,月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意象,一轮明月牵动着太多华夏儿女的心,它大部份都与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系。在学习《水调歌头》的时候,我们让学生抓住中国人对月的情结,联想到以往很多关于“月”的作品。杜牧的《泊秦淮》中“寒水月笼沙,泊秦淮近酒家”写的是朦胧而感怀的月,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的是寂寞而忧愁的月,唐朝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写的是思念的月。通过对以往“月”的作品联想、类比,让学生感知月的魅力、月的千姿百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文学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