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

2021-07-13    05'08''

主播: 窗外的人🚀

285 1

介绍:
刑赏忠厚之至论① 宋 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②,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③,欢休惨戚④,见于虞、夏、商、周之书⑤。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⑥,而告之以祥刑⑦。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⑧,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⑨,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⑩。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⑪。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⑫”,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⑬”,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⑭:“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⑮。”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⑯。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⑰,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⑱,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⑲:“君子如祉⑳,乱庶遄已㉑。君子如怒,乱庶遄沮㉒。”夫君子之已乱㉓,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㉔,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㉕,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义㉖,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1-2]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①刑赏忠厚之至:出自《尚书·大禹谟》伪孔安国的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 ②哀矜(jīn)惩创:怜惜惩戒。 ③吁(xū)俞(yú):惊叹应答。俞,表示应允。 ④欢休:和善也。惨戚:悲哀也。 ⑤虞、夏、商、周之书:指《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⑥吕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论作刑法。 ⑦祥刑:刑而谓之祥者,即刑期无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⑧赏疑从与:言与赏而疑,则宁可与之。 ⑨罚疑从去:言当罚而疑,则宁可去之。 ⑩皋(gāo)陶(yáo):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中国上古黄帝的长子少昊的后裔。士:狱官也。 ⑪宥(yòu):宽恕,饶恕。 ⑫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鲧(gǔn):尧的臣子,传说乃大禹的父亲。 ⑬方命:一作“放命”,即弃命。一说逆名也。圮(pǐ)族:即“毁族”。一说犹言败类也。 ⑭书:指《尚书》。以下引文出自《尚书·大诰》。 ⑮宁失不经:宁可犯不守成法办事的错误。一说宁愿承担失刑的罪责。不经,不守成法。一说谓非常之罪。 ⑯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 ⑰“是赏之道”句:这样,奖赏的作用只落到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身上。 ⑱疑:指赏罚不能确定。 ⑲诗:指《诗经》。以下引文出自《诗经·小雅·巧言》。 ⑳祉(zhǐ):福,引申为喜欢。 ㉑遄(chuán):快,迅速。 ㉒沮(jǔ):停止。 ㉓已乱:制止祸乱。 ㉔怒:指听到谗言发怒。 ㉕春秋: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㉖因其褒贬义:指根据《春秋》褒善贬恶的原则。 [2]  [3]  白话译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 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 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