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燃心晴】2017.09.16书海泛舟之《活着》by竭水

【雅燃心晴】2017.09.16书海泛舟之《活着》by竭水

2017-09-16    23'07''

主播: 中南大学湘雅之声2015

91 2

介绍:
侧耳倾听,雅燃心晴。大家中午好,我是竭水。今天的书海泛舟,竭水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活着》。 我曾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最残忍的一本书。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地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如是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当我跳进那个世界之前,我曾暗示着自己要怀着理智来阐述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心情,客观地评价这部作品。直到我翻完最后一页,我在余华沉静的笔墨中渐渐失去了耐心,我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写点什么,不需要充满张力的语言或许也能让别人感受到此时此刻我的满腔热情。   我记得有人说过: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便没有必要自怨自艾。在《活着》中我看到了那样的苦难,那是伴随着福贵的一生、连结着身体一部分的东西,甚至比吃的用的还重要。余华灵巧地转动着笔尖,一次又一次将福贵的生活推进巷(xiang)口拐角。当你以为他将会重新开始生活时,命运这时却跳起了舞。我曾天真地认为,上帝若是为你关上了门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因此我便常常在遇到麻烦时等着好运的来临,当做是生活给我的补偿。直到我尾随着福贵,走在那条洒满了盐的路上,触碰到他那几乎僵直的脊背,我才明白所谓生命的常态便是那些突然间就横在面前的碎石子。它害你摔了一跤流了血,却提醒着你,你还活着。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尽管那个年代离我们很近很近,但这个故事仍会让年青的我们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 作者余华是这么说起他的写作缘由的——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口气像是在说着别人的事,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那种淡然,毫无起伏,他仿佛看透了自己的经历。小说里有一段这样的话;“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在经历了生生死死这样的事之后,福贵或许也已经明白,人能到这世上走这一遭就足够了。 庄子在妻子病死的那一天,盘腿坐地,鼓盆而歌。诚然生死本为一体,我们既不必为新生而欢乐,也无须因死亡而痛苦。身边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即便抓的再紧也总是免不了会从指缝里溜走。福贵一路颤颤巍巍地走来,经历了亡家丧妻、白发人送黑发人,最终和一头老牛做了伴。我似乎天马行空地在福贵的过去里自由的穿行,但合上书时我的心中却仍旧隐隐不快。我知道是我身子里年轻冲动的血液在沸腾,因为在这个美好的年代,我们所厌倦的恰恰都是福贵一生都渴望追求的。 福贵的一生就是生活中各种美好梦想一一破灭的一生,所有能想到的向美好生活的方向都被砍断了:他没法光宗耀祖,家业因为赌博赔光了;父母之恩难以报答,父亲被气死,母亲走的时候他被拉到了战场上;他没法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富贵的时候嫖妓,妻子人品好不离不弃,落魄的时候又因为夙兴夜寐,早早离世;儿女也没有指望,儿子和孙子都是早夭,女儿难产而死,女婿意外身亡,连接他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人都一一离去。余华残忍地把福贵所有活着的意义都砍去,也只有这种砍去才能够让活着孤零零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就算所有意义都失去,我们依然能够好好的活着。 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长大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大概是一种返璞归真,趋于平淡的心境吧。 正如你我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 “人之所以活着,人之只好活着”。这一句话道出了人活着的无奈和悲哀。关于偶然和必然、命运与意志、生与死、理性与情感、价值与非价值,在这里都变得毫无意义。福贵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生命的尊严,告诉了我们面对苦难应该怎样坚强地活下去。仅此一点,这部小说就足以在汉语文学里占有一席之地。 现在想来,我们或许不应该说余华的言语冰冷,毕竟《活着》也有它温情的地方。余华给了福贵一个朋友;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却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这就是命运。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因此人爱反省,反省着前一秒的自己并从自省中界定事物的对与错。我们可以为了失去爱情失去依靠而纵身一跃,却无法清醒地接受任何切(qie)肤之痛,在为他人的看法苦恼时,却忘记了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了。我不是在提出什么消极自私的想法,我只是想在余华的笔墨里寻到一点对自己有用的道理。我不希望等到自己像福贵那样老了,才明白为人的道理。岁月的年轮转的飞快,与其被外界的事物束缚困惑,消耗光阴,我更愿意顺其自然地与生活融为一体。好与坏、开心与悲伤、希望与失望通通都可以照单全收,宠辱不惊,悲喜不形于色不动于心,站在与自然万物同等的位置上看自己,其实一切真的都十分简单。 有人说,小说的故事情节显得过于戏剧化,其实人生如戏,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而小说本身就是“讲故事”的艺术,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能去分析的。科学与艺术的最大差别就在这里---艺术的不可分析性。任何一部能够感动人的作品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我们只有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把整个身心贴近它,才可能感觉到它的温度和脉动。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年少阔绰、家道败落、战争离乱、丧妻失子、以至于连亲人都不再有一个。这些苦难于一个人来说,的确显得有一点戏剧化,但是谁又能否认,一个人尽管不一定会经历这同样的苦难,但是苦难同样会以另一种方式向人袭来呢?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不必执着于苦难本身的形式,于人而言,活着的痛苦经常是一样的,尽管苦难的形式会不同,这也是作品之所以能触动你我的地方吧。 作者这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和作品中透露的那种略带伤感的黑色幽默,其实也让我们明白了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生命。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眼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这样的文字让我们的心在面对物欲的汹涌波涛时,还能够有片刻的宁静,它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消沉而是勃勃的生机,是对生命的召唤。岁月去的尽管去着,来的尽管来着,来去的中间,留下了多少遗憾和不舍。在无尽黑暗和白天的交替里,我们应当紧紧地拥抱着此刻。因为我们活着,所以才能够分一点心去顾虑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将这二者混淆不清,我们需要的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生产、生活。所以当你需要的或是想要的没有实现时,不要轻易地沮丧和失落。因为你已经做到了为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便是——活着。 感谢你收听我的分享,我是竭水,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