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就要做到吗?

说到就要做到吗?

2017-07-13    17'24''

主播: 空无一若

119 3

介绍:
朗读者 | 一若 文本 | 公众号 丛菲从 说到就要做到。 这句话,到底是人性的美德,还是人性的沦丧。不好定论。我看到过很多人以品德坚守,满满自豪。也见过很多关系,因为这句话渐行渐远,分道扬镳。 我们网课里曾经有个女同学,她来到后就抱怨老公的种种不是。其中一个就是:老公这个人渣,曾经答应去某个地方的时候给她买项链,后来却种种借口没有给她买。她很生气,很受伤。 听完这部分的时候,我觉得真是一个忧伤的故事,你老公一定不爱你吧,才这么不把你当回事。然而听她讲完她的应对后,我就开始同情老公了: 女同学盗走了老公银行卡里的钱,买了项链。理由是:他答应过我的,他欠我的,我就要他还。 我感受了下,如果一个人在我某件事情没做到的时候反复地用“说了就要做到”指责,我应该是压力很大吧。 不知道这两句话害了多少关系: 要么就不要说, 说了就要去做。 2 兑现承诺本来是一个美德。但是一旦成为索取的理由,就会像所有的以美德索取一样,改变了性质。 就像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你遇难的时候,你会责怪旁边那些冷眼旁观人不见义勇为、世态炎凉吗?当你丢钱的时候,你会责怪那些捡到的人为何不拾金不昧、自私无耻吗?你会因为自己受伤受损失,而去大骂世风日下、处处人渣吗? 也许你会。这时候你就把美德当成了一个“人人可做,人人必做”的事情。那不叫美德,那是法律,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你可以以法律的名义索取,你得到的几率比较大。但是你以美德的名义索取,可能最后更受伤的还是自己。 我们网课里也曾有这样的同学:老师就应该敬业,就应该对学生好,就应该认真负责。然后这个同学为当年这个不敬业的老师耿耿于怀了十几年。诚然敬业是一种美德,然而没有美德,好像也是说得过去的事。 兑现承诺就是这样一种美德。我们提倡,但不是人人必须应该做。当你要求人人都必须应该做的时候,性质就变了,它成为你为自己索取的一个理由了。 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在感情里讲美德的时候,像是大家要穿着衣服爱爱一样,这样看起来比较文明。 我们只能说: 说到做到更好, 说到没做到也正常。 这是一个对人的基本态度。如果我们把实践美德当成一个人的常态,其实就是把人抜得太高了。在这样的标准下,你只能对他人充满抱怨、嫌弃与指责。 就像所有没有美德的人都应该被指责,那你要指责的人就太多了。 累不? 3 如果美德被当成常态来要求会怎样呢? 如果说了,就必须要去做,不然就不说。会怎样呢? 我想象了两个人如果朝夕相处,一定是这样的: 在我说某句话前,我要先思考几个问题:这句话是否夹杂有承诺的含义?我有多大把握可以做到?我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我做不到的概率是多大?能确定是100%吗?我到时候会有意外情况吗?我到时候会忘记吗?如果99%概率能做到,那我是该说呢,还是不该说呢?如果我不小心说了,那我该怎么去弥补呢?万一我遇到更重要的事怎么办? 所以我一定不能多说话,免得落下把柄,被对方指责。这样做的每一点,都是惊喜了,多好呀。没做也正常,因为我没答应啊,没承诺啊。 当你在一个人面前说话需要三思而后言、需要谨慎而小心、需要避免说错话说瞎话说大话,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如果你没有做到某个要求就被指出来,被嫌弃,被要求。你会有什么感觉? 即使对方是对的。 你会觉得亲密关系,像是工作关系一样。需要谨小慎微。你会觉得你面对的不是一个恋人,而是一个老板,一个客户。而且是很挑剔,很苛刻的那种。 亲密关系原有的意义,是在一个人面前,我们可以放松,可以亲密,可以被温暖、被接纳与被包容。当我们在外面面对客户、老板等非人类对待的时候,可以有一个支持,一个栖息的地方。 然而当亲密关系变成另外一个战场的时候,人就是会想逃离。 当一个人答应了你而没有兑现的时候,你是怎样的态度,就会给对方怎样的体验。 他有怎样的体验,就会怎样看待你。他怎么样看待你,就会怎样对待你。 被宽容,被理解的人,会心生靠近。 被苛刻,被要求的人,会心想逃离。 毕竟家庭不是战场,不是军营,不是商场。规则性太强,反而失去了温暖。 连社会都无法要求一个人全然遵守美德,在家庭里要求一个人去遵守美德,真的好吗? 4 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可以没有规则。 如果一个人答应了,然后可以浑然不做,完全当成了耳旁风,像是甜言蜜语哄个姑娘一样,也的确是很浑。 过于纵容,又会让人丧失了边界,想要无限依赖。 就像这个社会,如果毫无美德,人人遇到他人危险毫无恻隐之心,捡到所有钱无论大小一律私吞,做份工作毫无敬业精神总想着谋点私利,这也是社会的退步。 答应了一定要做到,答应了不必去做,这是两个极端,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正常的生活,就是我们能在这两个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即: 答应了,有时候就要做到,有时候可以做不到。 答应了,有些事可以做到,有些事可以做不到。 想做的承诺,有时候可以根据心情说,有时候需要根据理智说。 至于有时候是什么时候,有些事是什么事,要求的度在哪里,这个就是纯粹IQ、EQ、AQ等多种QQ的大考验了。你需要综合自己的需求、他人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表达情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 你要知道,一个人做出承诺,并不是一定要做到的。很多种原因会让他做不到,有的可以被理解,有的可以被原谅,有的可以去要求,有的可以被感恩,有的可以被仇恨。 同样话语内容是承诺: 有时候是在真的承诺,当成事情在做。比如答应接孩子放学、答应给父母找个好医生。这就可能出现因为现实局限,没有能力做到。比如说遇到了更重要的事,不得不先放一边。比如说真的不小心忘了,谁没忘记过事情呢? 这时候你是更在意结果,你就会生气。更在意动机,你就会感动。 有时候只是在表达一种心情,因为爱意感性而发。比如说爱你一辈子、我养你、回来给你带好吃的、我会跟她离婚然后娶你的、为你上刀山下油锅我都愿意。难道你还以为他真的会为你下油锅? 有时候说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是就是想说,使用借代的修辞来表达心情。 有时候是出于压力,渴望尽快结束当下话题,为了缓解当下的处境而说出来的无奈。比如小孩子的保证我下次一定好好考,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这么承诺老妈会打死他。虽然这是一种饮鸩止渴。但人在当下无法应对的时候,就是会无法用理智硬撑,在感受推动下说出了对方想听的话。 某种程度上这是被逼的,这时候他去执行的时候,就非常有压力,非常抗拒。这种事做多了就会讨厌关系了。 有时候只是想骗着你玩玩,因为真的觉得你不重要,真的不爱你,或没那么爱你。比如段正淳对康敏的那句:小康,我一定会回来接你的。(也许段郎真的爱康敏,起码他不是唯一爱康敏) 离开了具体的人与情境,纯粹的责怪与宽容一个人的失信,都是一种偏执。 5 为什么人会陷入这种偏执,拼命责怪一个人没有做到承诺呢? 因为自己太匮乏,太需要了。 在感情中,如果一个人不相信被爱,又很需要爱,那么他就会疯狂地介意这个人有没有兑现承诺。因为他实在找不到其他连接点,实在找不到其他索取的理由了。因此一旦有了一个口子,他就拼命把自己往里塞。有了一个稻草,就使劲抓住,不管危险与否。 也许他真的没那么爱你,也许只是你敏感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你为什么这么需要一个人来爱你, 只是因为你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 我们一开始说的网课里这个同学,我曾经问她:如果你经济独立,收入比老公高,你还会去偷钱买这个项链,还会介意他忘记给你买了吗? 她说,不会。 这个假设,让她体验到自己不因经济所困,就不会以金钱相关问题来证明爱了。当她自己没有任何金钱能力,并且为这个问题感受到自卑或恐慌,她就会特别计较在金钱问题上是否被爱。这个过程无关于女人是否应该经济独立,只是是否为金钱感到自卑或恐慌。 当一个人能照顾好自己的时候,他就是一个不计较的人了。 与其责怪对方为什么说到还没做到,不如去问问自己: 你为什么这么渴望他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