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对比】门德尔松:庄严变奏曲【Richter】

【版本对比】门德尔松:庄严变奏曲【Richter】

2016-03-05    10'52''

主播: 一.川

110 6

介绍:
作品原文:Variations sérieuses 作曲家全名: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作曲家之播主来介绍】 门德尔松(1809~1847),是个德国浪漫主义初期的作曲家,他有着音乐家中少有的显赫身世,他祖父是地位很高的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一下,而作为牛逼哲学家的儿子,门德尔松他爸爸亚伯拉罕(名字就很厉害),是一个很成功的银行家。所以从小他就浸泡在吃穿不愁的优渥土壤里,参加各种上层社会的社交活动中,直接间接接触了不少各界名望人士,包括浮士德的作者——歌德先生。疼爱他的歌德先生,喜欢把他叫到自己的住处听他弹琴,门德尔松在歌德家总能演奏七八个小时乐此不疲。 作为一个天才,一个从小饱受优质文艺氛围熏陶的门德尔松巴托尔迪,经受住他父亲的数次检验,用极其高超的音乐技术和诠释能力受到了当时音乐界脾性迥异的泰斗门的一致认可。(相反,他那同样天才的姐姐,就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种种迹象表明,这应该是当时对女人的偏见,他们的父亲认为女人应相夫教子做一个优雅的贵族女人,而不是当一个没有前途的音乐家。) 小时候,在不定期举行的家庭音乐会中,门德尔松就开始演出自己的或者先人的作品。在得到父亲大人应允之后,门德尔松的舞台从家庭音乐会扩展到欧洲周边的城市。当然,看看歌剧,看看音乐会,或者应邀请举办音乐会,或者主动表演自己的新作品和先人伟大的作品,是门德尔松的日常。他常常会把各种感想写信寄给他的姐姐,也许在他心里只有他姐姐能够真正理解他的心情。 (以下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 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英国之行的第一次。 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 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 此时他的健康已是每况愈下,次年他心爱的姐姐病故,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他于六个半个月后去世。终年38岁9个月1天。 *补充,他的优秀作品还有钢琴独奏作品集《无词歌》,以及大型钢琴独奏曲《庄严变奏曲》等等。 【作品介绍之播主简洁版】 这首《d小调庄严变奏曲》作于1841年,也就是门德尔松32岁的时候写的。他一直尊崇着德奥传统作曲理念和技法(老贝、巴赫),对当时也是浪漫主义初期兴起的浮夸炫技风很不满意,所以借着当时对伟大贝多芬的悼念会、众作曲家纷纷写出作品来纪念这个伟人的时候,他便写下了这首作品,在对自己敬仰的先辈致敬的同时,也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当然他始终在坚持表明自己传统的立场,从他的巡演过程,到复兴巴赫,到他给他姐那写满愤慨评论的信……永不止息) 作品由主题+17个变奏+尾声组成,内容丰富堪比(我不知我有没有资格用这个词)贝多芬32首变奏曲。po是弹的心潮澎湃,虽然内容很古典,但是对于po来说它有着磅礴的暗涌在那些看似规矩的音符下振奋着人心。 【演奏者】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1915-1997),德国血统(父亲)的乌克兰钢琴家,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他以极广的演奏范围,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书一样广,不管是视谱或背谱演出,都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使得他在录音或是现场音乐会上的每次演出都称得上是传奇。 *po的老男神没有之一。狂爱他的拉二,单曲循环多年,详见本博客版本对比文件夹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他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