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之间-西门不暗-五重

因果之间-西门不暗-五重

2014-02-08    02'17''

主播: 五重

9626 32

介绍:
因果之间 作者:西门不暗 银杏不参与生死的讨论 它独自枯干着 以进入永恒的序列 在明代的佛前练习死亡 白塔庄严,承重轮回和灵魂 废墟前,猫眼闪耀 燕云十六州的烟火 跪拜减缓痛楚,和欲望 风中的大悲咒 呈现时间、死亡和佛陀 帝王竹在枯叶中独自繁荣 时间是唯一的生命 钟声预告彼岸的离苦 在因和果之间 是一条回到人间的高速公路 2013年12月8日,来自广州的西门不暗来到了北京大觉寺,游览之后,写下了上面这首诗;二十多天后,2014年1月1日,北京的我借着元旦假期也来到大觉寺,在游人稀少的冬日,度过一个有阳光的下午。 当晚,我在“读首诗再睡觉声优群”里说了去大觉寺的事儿,谁知西门不暗上来说他前些天刚去过那儿,还写了一首诗。大伙听了就叫他把诗读一读,他自谦说读不好,我就大言不惭地说我读吧,于是西门把诗发给了我。我读了后,总觉得还有把这首诗分享给大家的冲动,于是就又写了这些字。 千年银杏、白塔、深冬里依然青翠的竹子、几只流浪猫,我发现,留给西门不暗和我深刻印象的景物几乎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他有能力将这些印象转化为诗句,而我只有在这些诗句中,才能厘清一点自己模糊的感受。这也许就是诗的“效用”之一吧。 北京西山大觉寺始建于辽代(1068年),千年古刹了。烟火在一代代流浪猫的眼中闪耀,时代更迭,而烟火传递。只有那株和寺庙一样老的银杏因为从未死过,进不了轮回,因而获得了某种永恒的超然。但它是旁观者么?我觉得不是,因为“不死”这件事蛮辛苦。 这里有个句子曾令我困惑:“在明代的佛前练习死亡”——如果我把它读得紧跟前句,它就仿佛成了银杏的行为;如果停顿一会,它就成了另起一段的开头。纠结一会儿,忽然觉得无所谓。这首诗不是线性的,而有点像我小时候玩的积木,怎么玩都行。 “跪拜减缓痛楚、和欲望”,我在这个句子里感到了作者的敏锐。我知道多数虔诚都和信仰无关,但这个句子让我明白了:我之所以从不跪拜,是因为自己身上还没有沉重到能将膝盖压弯的痛楚和欲望。 冬日西沉,山风渐起。在寂静的远郊,我能听到自然的脉搏。那个在黑白颠倒的城里的我像是总裹着棉絮,视听麻木,感官虚弱。但也无妨,有事做,一切都没啥可抱怨的。“在因和果之间,是一条回到人间的高速公路”——这是个梦魇般的结尾。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两点之间,不是直线,就是圆圈,哪有回到人间的第三条路呢?原来人间就是绕来绕去、原地画圈、永不休止啊。 你站在路边,盯着高速公路的某一点,数十亿辆汽车来往飞驰,你还分得清车与车的区别么?人世不过是永恒的、嗡嗡的环境噪音罢了。所以抽离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灵魂只有呆在车里,才能记住:前方的车是蓝色的,左边的是橙色的——它消失了,但过了一会儿,却又出现在右边。 时空交汇即是缘分。我写下这些字,纪念我和西门不暗这两个老男人,因着同一座庙而结下了一点点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