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1卷新题型 古诗选择题 以2002北京高考真题为例 翟胖说课

新课标1卷新题型 古诗选择题 以2002北京高考真题为例 翟胖说课

2017-04-13    24'45''

主播: 翟胖说课

57 2

介绍:
北京2002~2016年十五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2002年北京卷】 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6分) 登颧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v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v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 【2003年北京卷】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6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 (内容) (写法) 【2004年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4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情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2005年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2006年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将:岂 ?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2007年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1分)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2008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