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标|珠江纵队第三独立大队

红色地标|珠江纵队第三独立大队

2020-07-23    04'56''

主播: 湾区听闻

3642 19

介绍:
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佛山红色地标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领导的一支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不畏艰难险阻,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为民族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时至如今,关于珠江纵队指战员们的英勇事迹仍在广泛流传。 1944年,南(海)三(水)大队在南海区狮山镇黄洞村和沙头村建立南三边界抗日游击基地。本期节目,就带你了解珠江纵队独立第3大队队部旧址,了解南海、三水人民抗日救国的辉煌战绩。 珠江纵队独立第3大队队部旧址的具体位置,是位于今狮山镇黄洞村的黄氏大宗祠和狮山镇沙头村委会文贵村的文贵潘公祠。其中,黄氏大宗祠为清代三进四合院式硬山顶建筑,建筑面积420平方米;文贵潘公祠则建于明朝,先后有过3次维修,最后一次是1996年。这座建筑坐北向南,三间四进,占地面积约410平方米。 1942年10月上旬,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在顺德县西海召开会议,决定主力部队从西海转移到外线,进一步“经营禺南”、“发展中山”、开辟南(海)三(水)地区。1943年3月,进驻南海理教、河滘等地活动的抗日武装,成立南海人民抗日独立中队(简称“南海独立中队”),有20余人。南海独立中队坚决执行中心县委关于开辟南三地区的战略任务。他们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建立新的游击据点和扩展抗日游击区。1944年7月上旬,南海独立中队扩编为南三大队,大队长黄平,政治委员李群(梅易辰)。南三大队成立后,随即推进到南海、三水边境开辟新区;并以黄洞村为基地,开展统战工作,对日伪势力进行分化瓦解。至9月,部队活动区域已扩展到百计塱、松木塱、南蛇坑等地。从此,南三敌后抗日游击战进入广泛深入发展阶段。11月中旬,南三大队在当时的三水县沙头镇(现为南海区沙头镇)整编队伍,将队伍变成3个中队和1个手枪队。当时的文贵潘公祠成为部队的驻扎点。 1945年1月15日,珠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南三大队编为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大队长冯光,政治委员梅易辰(李群)。下辖3个中队和独立小队、政工队以及民运组、医疗站等,共100余人。队部曾设于黄洞村黄氏大宗祠内。1945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五岭根据地的指示精神,独立第三大队大部480余人会同珠江纵队第2支队共500余人,于8月23日向粤北挺进,于12月上旬到达江西省大余县天井洞,与东江纵队第5支队会师。12月中旬,挺进粤北的珠纵部队500余人编入东江纵队粤北支队。 在1943年3月成立至1945年8月向粤北挺进的时间里,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灵活运用人民军队的游击战略战术,同各种反动势力作长期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壮大,从20余人发展到480余人,创建了南三边境地区抗日游击区,并成立鳌龙吉乡和南三乡政建设委员会两个抗日民主政权。据不完全统计,这支部队从成立到挺进粤北的2年半间,历经大小战斗40多次,共俘敌200余人,毙敌350多人,缴获机枪13挺,枪支弹药及物资一大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部队始终高举抗日的旗帜,驰骋敌后,浴血奋战。为珠江三角洲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黄氏大公祠和文贵公祠如今都完好的保留下来。关于这两座建筑的历史,村民们都非常熟悉。文贵经济社社长潘炽贤还曾花了很多时间记录整理材料,并提交给县级部门保存。 【潘炽贤】:文贵村当时有三个炮台分布在三个山头,以前的土匪、日本人攻我们山头,打了四天三夜都打不下来。 1995年,南海市政府拨出专款30万元,维修黄氏大公祠旧址,1998年完成修复工作。1999年,南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旧址定为南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公祠内环境优美,分为三大区域:第一是展览区,主要展出珠江纵队独立第3大队发展史的图片、资料等;第二是阅读区,主要收藏一些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书籍,供游人阅览;第三部分是文体活动区。 黄洞村党委委员周爱华表示:【希望政府大力支持我们红色路线教育建设,将我们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让今天的年轻人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以上由记者麦婉君、白靖,实习记者吕梦灵采制 指导单位:广东省委网信办 史料审核: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 授权发布:荔枝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