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七十二烈士墓

2020-08-11    07'32''

主播: 湾区听闻

1473 7

介绍:
走过长长的墓道,一座庄严肃穆的墓亭便映入眼帘,这便是“七十二烈士之墓”。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港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是黄兴为烈士写的挽联。 其实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不止七十二人。据统计,在起义中牺牲者多达百余人。在黄花岗起义遇难的烈士中,有工人、商人、教师、记者等,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位烈士,名叫林觉民。 林觉民是福建侯官人,早年留学日本,精通英语德语,是19世纪80后海归。1911年4月,他回到广州,准备参加起义,他对自己的同志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而他也料定“死者”中必有自己。24日夜,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在灯下写下了与家人的诀别信。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 在黄花岗起义中,林觉民被一颗流弹击中腰部,满身是血,随后被俘。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岐,亲自审问他,林觉民态度从容,拒绝下跪。他不会说广东话,干脆用英语对答,张鸣岐看到这一幕,感叹道,惜哉,这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 张鸣岐认为这样的人才,不能留给革命党,随后下令处决林觉民。林觉民就义时年仅二十四岁,留下了怀孕八个月的妻子,和五岁的幼子。 事后,林家人迁到福州一处偏僻小院避难。几天后,家人发现有人从门缝里塞进一包东西,原来里面包的是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前三天的晚上写下,托友人带回家的绝笔书。一封是《禀父书》,其中几句话表达了他的志向: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另一封写在一块白色正方形手帕上,也就是在后世广为流传的革命情书《与妻书》。在信的第一句,他就与妻子永别: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他还写了“为天下人谋永福,汝其勿悲”等字。 另一名烈士方声洞是林觉民的同乡,同样是出身富商之家的留日海归。他在给妻子的绝命书中说,当吾由东承运军火来港时,已决志捐躯于沙场。他说:“为祖国报仇,为四万万同胞谋幸福,已尽国民之责任。旭儿已两岁,转眼成人,汝善抚之,使其肖我,并教子侄爱国主义,以继承吾未竟之志。” 以林觉民、方声洞为代表的革命热血青年,出身钟鸣鼎食之家,却为了民族的自由和复兴,放弃锦衣玉食,割舍万丈柔情,用生命去敲响家国黎明的钟声。 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员潘达微冒险收葬七十二烈士。由于条件限制,仅成一抔黄土。直到1918年前,七十二烈士墓仍是不封不树的荒冢。 1917年,孙中山南下广州护法,起义烈士方声洞的哥哥,滇军师长方声涛任广州卫戍司令。在任期间,方声涛见七十二烈士墓历七年仍然不封不树,深感愧对先烈,便与时任参议院议长的福建同乡林森共同筹划建造七十二烈士墓园。 仅用半年,就在黄花岗烈士安葬处营造了一个方表墓冢,墓冢平面呈正方形,长宽17.5米,墓冢四面成坡形,四周砌筑护冢花岗岩石墙,墙垣上竖铸铁望柱和铁链,墓冢中央竖立一块方尖碑式的墓碑碣,碑碣上刻“七十二烈士之墓”7字。 1919年,林森通过向海外各地党部、民间社团及华侨团体募捐资金,接续在方表墓冢当中建立了一个四柱墓亭,墓亭柱式仿西方风格,上承三角形山,自由钟形亭顶寓意警钟长鸣,整个墓亭风格和建筑手法别具一格。方表墓冢,自由钟墓亭以及墓亭内的墓碑碣,奠定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核心轮廓。1961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祭奠前,广州市政府拨款重修了七十二烈士墓。 指导单位:广东省委网信办 支持单位:南方杂志社、广州市委网信办、深圳市委网信办、梅州市委网信办、汕尾市委网信办、韶关市委网信办、中山市委网信办、东莞市委网信办、惠州市委网信办、河源市委网信办 承办单位:荔枝App、高德地图 撰稿:荔枝App 核稿:广州市委网信办 录制:FM14649 NJ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