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中国】儿时粽叶香

【爱•中国】儿时粽叶香

2017-05-30    08'28''

主播: 西安医学院晨曦之声

485 6

介绍:
一个假期一种唤醒 作家于丹的儿时粽叶香 所谓节日,就是一种传承,从奶奶传给父亲,父亲传给自己,自己传给子孙,世代相传。那一点能够触摸到的生命温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童年时留在血液中的记忆都会刻骨铭心。 回味姥姥家里包粽子  每到端午,我总会想起姥姥家的大院子里包粽子的情景。大枣树下面,姥姥端出一盆泡好的江米,舅妈和姨妈端来发好的粽叶。我和小表妹捧着红色、蓝色、绿色的线绳,看着大人把粽叶紧紧地围成一个漂亮的三角,在里面灌江米,压上几个红枣,或者放上一勺豆沙,然后,我们会争着递上不同颜色的线绳,标记着哪个是素白的,哪个是咸肉的,哪个是红枣的。 那时虽然不富裕,但是谁家都不会关起门来吃独食。姥姥包的粽子从第一锅出来,我跟表妹就会挨家挨户去送,我们会走过5号院的钟姥姥家,会走过7号院的王奶奶家,还会去后胡同给贺奶奶家也送上一份。回来后,还要送同一个院子里的邻居阿姨。那个年代,我们去送粽子、送饺子,街里街坊都不会让小孩子空着手回来,或者是抓一把花生、瓜子,或者是给一个小花楞棒,总之是有礼有还。 眷恋悠悠草药香 每到端午,我都会怀念姥姥包的粽子,怀念妈妈亲手给我做的衣裳,我的记忆眷恋着那个时代,这记忆里面还漾着淡淡的草药香。 过去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要在门后面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以此来驱邪祛病;把白娘子喝得现了原形的雄黄酒也是少不了的;小孩子手腕上都系着五彩红绳,跟着妈妈去姥姥家过节。所有所有这一切,这飘着艾草香的节日,真的是一个有味道的记忆。 中医认为,小孩子有头疼脑热时尽量不打点滴、不吃西药,用一些老偏方就能解决。在我女儿很小的时候,一位老中医告诉我,孩子发个小烧,有点小咳嗽、小感冒,用不着上医院,拿两枚鸡蛋,用大片的生姜和一把艾叶煮得透透的。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表面有大量细微的气孔,可以充分吸收生姜和艾草的热性。用两个煮熟的鸡蛋在孩子的小肚子上左转九圈,右转九圈;再在孩子的后背上,上滚九次,下滚九次;如此往复,直到鸡蛋变得温热了,再装在孩子的两只小袜子里,让她用小脚心踩着,把凉气拔出来。早上一次,下午一次,大概到第二天早晨,就能完全好利索了。倚仗着这个老偏方,我的孩子从小就很少去医院。而她从小就会磕磕绊绊地说:"该滚蛋了!该滚蛋了!"当她一不小心,装着鸡蛋的小袜子从小脚丫上滑下来时,大人就会逗她:"哟,你下了两个蛋呐!"这个记忆,她长大了以后,家人还常常拿出来说笑。这就是带着艾草味的一种记忆。 缅怀屈原真诚与浪漫 如今的端午,当我们划起龙舟、念起屈原时,我们缅怀他的浪漫,缅怀他的真诚,缅怀那种天上人间的想象中留下的缄默微笑。他用自己的体温,灌溉着后世的文明。读懂了屈原,某种意义上就拿到了一把打开中国知识分子心结的钥匙。作为一个乐生而不崇尚死亡的民族,主动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一定有比生命更崇高的理由。屈原、王国维、老舍,三个人选择了同样赴死的方式,那就是终结于清净的水流。上善若水,如同屈原当年说"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们心甘情愿殉祭了自己内心的操守。读懂这样三个生命的远去,就懂得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永生。 中国的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个假期,还是一种唤醒,因为这些仪式,更因为我们内心的那点在乎,我们愿意静穆下来,闭上眼睛,听见远古时空中这个日子里的所有回响。  本文选自于丹著作《人间有味是清欢》 本期主播:衡久不言语 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本期bgm: 《琵琶语》-林海 《随缘》-张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