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不敢远嫁、不敢穷的儿女

致不敢远嫁、不敢穷的儿女

2016-02-03    15'59''

主播: 静怡君

551 5

介绍:
( 片头曲《当你老了》 ) 嗨,亲爱的你,晚上好。好久不见,我是静怡。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文章,名字叫做《不敢死,不敢穷,不敢远嫁,因为爸妈只有你》。 我人生中唯一一次觉得不该坚持梦想的时刻,是出国后的第三年,这是我第一次回家小住了二十天,因为有事要去朋友的城市,在家刚停留了没几日便没心没肺地拿着行李上路了。那天早上我送妈妈到公司班车经过的路口,再转身去找自己的公交站,过到马路对面的时候,我下意识地转头看了看,车水马龙的热闹清早,街边挤满了卖早点的摊铺,越过小贩激烈的叫卖声,我看见站在马路另一头的妈妈肩膀耸动,鼻尖通红,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流满了整张脸。我从未想过,年近五十岁的她在面对我的离去时竟伤心地哭成了孩子。 我至今都还记得那日下了一整天的雨,在赶往朋友城市的一路上,窗外的景色都是湿答答的暗色调。我在心里一遍一遍狠狠地扇自己耳光,甚至几次下了决心,要不就不走了,永远和爸妈在一起。 算起来,这是我离开家三年后 第一次回家,作为爸妈唯一的孩子,这是多么自私的行为,可我总是能为这件事找出若干冠冕堂皇的借口,“学校假期好短啊,我有很多功课要做的!”“我现在打工的地方很好,不想因为回国就辞掉!”“回国几周这边的房租还要照交,多不划算啊!”…… 二十几岁的我,实在是个没良心的年轻人,我认定自己是个闯四方的女汉子,而不是我妈妈期盼让我成为的乖乖女。爸妈口中 “在离家很近的银行上班,未婚夫是个老实人”的小红或是小丽,我一丁点都没兴趣去打听。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江湖青年,满脑子都是闯荡四方的豪心壮志,我向往瑞士的雪山和伦敦的建筑,憧憬埃菲尔铁塔和撒哈拉沙漠,我甚至在墙上的地图标出南极的方位。于是我总是有做不完的作业,打不完的工,攒不够的钱,计划不完的未来。爸妈有时期盼地问起“孩子什么时候回家呀?”,我心虚地回答,“就快了,就快了。”我就这样敷衍了他们三年,我的爸爸妈妈也为此等待了三年。 我不在的日子里,微信就是我和爸妈之间的唯一纽带,而我们的交流,全隔着小小的手机屏幕。这一端,我在早晨起床时看见妈妈为我精心布置的房间,在课间休息时看到爸爸为阳台的盆景做了个小鸟巢,晚上去打工的路上收到花园里枸杞结果的照片,又在无数个入梦前的深夜收到爸爸妈妈隔着时差的“晚安”,我从未错过他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重大细节,可是爸妈的另一端,却没有这样频繁响起的提示音,我总会说“妈,我和同学吃饭呢,一会再说”,“爸,我累了,改天聊”,于是他们只能从我的只言片语里,尽力地拼凑出我的生活全貌。 自童年起,我就发誓长大后一定要远走他乡,因为这个家有很多快乐的时刻,但并不总是持久,妈妈总是会时不时地摔烂家中的花盆,爸爸也经常喝醉了跌跌撞撞地深夜晚归,我作为唯一的观众,只能窝在角落里啜泣,把发誓要远行的想法一遍遍随指甲掐进手掌中。 成年之后,爸妈的性格随年龄变得圆厚,妈妈不再歇斯底里地指责爸爸,而爸爸也不再喝到不省人事,但是在大学毕业后住在家中的一段时间里,又让我感觉到了亲情的束缚。我晚归不得超过七点钟,不然爸妈就会疯狂地打我的手机;我不能十一点钟后睡觉,妈妈会一遍遍敲响我房门,叮嘱我“快睡吧孩子,都几点钟啦”;我也不能略过任何一餐,否则爸爸会受挫一样地自言自语,“这不是我姑娘最喜欢吃的一道菜么?怎么连筷子都不动一下。” 台湾文学家蒋勋说,“母爱有时候也是一种暴力,尽管我和我的妈妈很亲,但母爱有的时候真是暴力,因为她不知道这个爱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是多大的负担。”这是在那段时间内,我对爸妈的看法,爱意过浓,束缚太多,接近暴力。 以至于当我有机会远行时,就像一只得到了自由的鸟,迅速地投奔了天空的热闹,常常忽略了我不在家这一事实让爸妈失去了生活的目标。曾经每日为我准备三餐看我吃到肚皮圆涨的日子,在阳台上目送我上学去的背影一点点缩小的日子,每个学期末在火车站等待我列车到达的日子,岁月统统都将它们剥夺了去。 爸爸朋友的孩子和我一同在纽西兰生活,回国的时候去我家做客。她后来和我说,“你妈妈握着我的手,反复摩挲着,什么都没说,眼泪就流出来了。”过年时我的亲戚在qq上发来消息,“大家吃着饭喝着酒,突然有人提起你,你爸爸就捂着脸哭了起来。”那时候,我心里那个远行的孩子才真正肯停下来,迫不及待地向家的方向奔跑,四处飞溅着眼泪。 直到我回家后,才真正一点一点意识到爸妈经历的煎熬。除去我妈妈哭到让我想放弃梦想的时刻,还有爸爸每天都变着花样准备的晚餐。妈妈失眠了几年的老毛病突然间在外回来的时候不治而愈,爱聚会的爸爸总是翘了班回家陪我,甚至有一天我和妈妈走在路上,一向节俭到极致的她竟然肯在路边乞丐的碗里放上那么几块钱。她哼着歌,我的心里却只听见了酸楚。 不过,我第一次体会到独生子女父母的孤独,是在国外酒吧打工的时候。酒吧里有一些赌博机(在纽西兰赌博合法),有些中国老年人语言不通无处可去,就经常来这里消磨时间,拿几枚硬币把玩大半天。我偶尔也会和他们聊天,他们讲的最多的便是儿女。 其中一位老伯因为年轻时忙于经营中餐馆,无暇照顾孩子,以至于长大后的女儿完全融入西方文化,不会说也不想说一句中文。因为语言上的差异,老伯和女儿的交流越来越少。有一次老伯拿了一些英文资料,不好意思地问我,可不可以教他一些简单的词语。他说自己想买个ipad跟上女儿的时代,这样能多和女儿说说话。 我尽力回答老伯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小心翼翼地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因为看到老伯,就想起了我自己的爸爸妈妈,我希望他们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身边也有一个愿意帮助他们的人,而我更希望,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我就在他们的身边。 以前我和朋友讨论过独生子女的问题,我朋友说,“集千万宠爱于一身,也集千万孤独于一身。”说的便是独生子女,我点头同意,却不禁想我们的父母,才是最孤独也最缺乏安全感的存在。记得我八岁时因为在外玩耍晚回了家,爸妈为了找我喊到嗓音嘶哑甚至走遍了附近所有的街区。这件事过后,爸妈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担忧的种子,直到现在他们还在一刻不停地担心着,“平时别去不认识的地方”“开车不要太快”“晚上回家注意安全,锁好门”……我就从这样的叮嘱中意识到独生子女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对于已经不再年轻的父母,大概他们对我们的期待,就像是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的,“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有一次看见知乎上讨论,独生子女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有人回答,“不敢死,不敢远嫁,特别想赚钱,因为他们只有我”,我不知道别的独生子女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可是这句话却实实在在地戳中了我的心声。我的人生中有过很多不如意,几次想不开,我就会这样想“我走了,爸爸妈妈就什么都没有了”。我的心里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设想这样的结局,所以我更愿意好好努力。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向往自由,一定要去世界的什么地方去看一看,千万别忘了每周打一次电话,教会爸爸妈妈用微信,有事没事把生活照发给他们,告诉他们,你把自己照顾得挺好的,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我从国内回到纽西兰的时候,爸妈到机场送我,我在走进安检前的最后一刻,回过头和爸妈挥手告别。我从他们那忍住泪水的目光中读懂一份不舍,而似乎又看见另一层含义,孩子你好好奋斗,早日实现梦想,到时候再安心回家,我们一直在这里等着你。 我的父母是中国父母中最普通的代表,他们把最好的人生给了我,再用剩下的人生用来守候。我想告诉所有正犹豫着或者已经在路上的年轻人,如果选择远行,请风雨兼程,好好奋斗吧。可无论何时,都请记得一直在等待你回家的爸爸妈妈,因为二十岁的你拥有整个世界,而他们只有你。(问/杨熹文) 感谢大家收听我的第五期节目,在荔枝FM搜索“偶是静怡大人”或者搜索我的个人电台FM564853 FM564853,就可以收听到我所有的节目了。不知道,正在收听节目的你是否和我一样在听完这篇文章以后有所触动,但我仍旧希望,不管你身在何方,不管你是不是独生子女,马上就要过年啦,能回家的赶紧买票吧,不能回家的也请记得为父母送去窝心的问候。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再去悔恨莫急,更不要“当你也老了”才懂得珍惜当下。我是静怡,再次感谢您的收听,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