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俗子打不开的心结(上集)

凡夫俗子打不开的心结(上集)

2017-10-13    25'05''

主播: 紫杉fm

109 5

介绍:
将近二十年前,第一次读阿兰德伯顿,爱情笔记。当时看了看扉页的介绍,金发碧眼的阿兰德伯顿被称为英伦才子,70年代人,外形和我的一位朋友酷似。 当时,心里想:人和人差距真大啊。他才只有二十多岁啊,就有了如此深邃的思想。 一边想,一边自卑,一边自卑,一边喜欢上了阿兰德伯顿。 一喜欢,就是许多年。 他的作品几乎都读过。 跟着他一起成长,跟着他一起思考艺术的疗效、建筑的功能、哲学的慰藉、新闻的喧嚣…… 当然,还有身份的焦虑。 忘记是在几年前了,在公开课上见到阿兰德伯顿,吓一跳----怎么,他现在长成这个样子了? 头发不见了,背也弯了起来,只有瘦长----是一样的。 公开课上,他将身份的焦虑,他讲,当一个人开着兰博基尼疾驰在大街上,他的第一个想法是----这是一个多么缺乏安全感的人啊,如此渴望被关注。 就是那一天,再看到各种秀恩爱、秀有钱、秀地位、秀胸秀腿秀美颜秀旅游秀美食……的人,不由自主会想:这是多么缺乏安全感的人啊,如此渴望被关注。 其实,是如此渴望被认同。 一个人秀什么往往不代表他有什么,而是代表他在乎什么。 翻了翻我的朋友圈,我发现,秀的最多的,是各种书。 恩,我的知识焦虑已经严重到令我寝食难安,严重到我甚至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话,一开口,我总会说:xxx说什么什么…… 当我发现我已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时,我的焦虑感更重,仿佛将自己活成了威廉巴雷特所谓的“行走的书摘”,一本有一本书的复制品。 直到----前几天读博尔赫斯,他说----对,还是“XX说”语体,他说,整个人生就是一部引文。那一刻,我和自己达成了某种和解:博尔赫斯尚且如此,我,又有什么资格不如此呢? 如果说对于知识的焦虑,因为博尔赫斯的一句话而多少得以缓解,更多的焦虑是无法排解的,颇有些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感觉。 最大的焦虑,是身份的焦虑。 这个问题不解决,整个人生都会成为虚无。 终其一生,我们所要的,无非是里尔克所谓“叫我亲爱的,感觉自己被爱”,同时确信,自己值得被爱。 每一个焦虑背后,隐藏的,都是一种对爱,对被重视,被呵护的渴望。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孩子。 这一期,我们做回孩子,说一说孩子才会说的心里话:关于内心深处深深的恐惧:对于身份的焦虑。 --------------------------------------------------------轶伦和紫杉的分界线 初次读到阿兰·德波顿的文字是在朋友圈里。友人晒了张图,并配了段文字。我一读之下觉得惊艳,但又确信这肯定不是出自我这位朋友的手笔。于是,我把这段文字复制粘贴到百度里,搜出了《身份的焦虑》这本书的名字,一并搜出来的还有作者的名字。顺藤摸瓜一路追到豆瓣,看了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和读书笔记,就决定下单买一本。 读《身份的焦虑》时你可能会有种体会,当作者在描述焦虑感时,你觉得他有极强的洞察力和同理心,否则不可能把焦虑写得如此到位精确,就好像作者认识你,直接写进了你的心里。不知道你是否有过下面类似的情境: 邻居的车位上停了一辆豪车,可能让你心里有些不舒服,后来听说是他家客人开来的,于是你暗地里松了口气。 年底,你的公司给你加薪一万,升职为经理,你的幸福感真快要爆棚。但听说旁边那个平日里业绩也不比你强的家伙却加了两万,升职为总监,你立刻就会失落、郁闷。 曾经跟在你身后的小弟,有天告诉你他全家移民海外,回想前些年还险些吃不上饭的他,如今却先你一步逃离了雾霾。你告诉自己,他不过是侥幸站在了风口上。 …… 凡此种种,都是基于身份的焦虑。古人常说,我们要时常自省。我们向内心观照的时候,除了要看清自己的虚妄,也要看懂自己的焦虑。这方面,我们需要哲人的点拨和指引,阿兰·德波顿恰好是位良师益友。对于身份的焦虑这个话题和阿兰·德波顿,紫杉和我都有兴趣。身份的焦虑,我俩人手一份;阿兰·德波顿的著作,我俩各有一套。以往,《伦紫凡人说》都是谈论文学作品,从这一次开始,又把套路拓宽了些。 需要特别说一下,在节目一开始,我们谈到了林志炫和他早年在“优客李林”组合的搭档李骥的故事。林志炫唱得好,李骥则是写得好,那些“优客李林”时期的代表作,大多出自李骥的手笔。比起林志炫,李骥的焦虑感更甚。受困于焦虑这个心魔,李骥显得浮躁,于是也历经许多坎坷。李骥与林志炫散伙后,唱作发表了一首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在节目里,我们用这首歌对他们故事做了个结尾。这首歌似乎写出了他的焦虑和不快乐,比如歌中有这样一句:“少年的身后是阳光一片,你却连梦也看不见”。发表完包括这首歌在内的个人专辑,李骥纵身一跃,跳进了商海。
上一期: 故都的秋
下一期: 摇滚是一种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