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剧场『观·众』《舞台深处的那盏灯》丨朗读:贾邱

记录剧场『观·众』《舞台深处的那盏灯》丨朗读:贾邱

2015-10-09    05'11''

主播: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325 13

介绍:
2015年6月24日晚10点,话剧《钢的琴》尾声,一对父女,一架钢的琴,一群热爱生活的人们,在音乐声中定格,这个画面让我感动不已。回到家,我打开电脑,观剧记录中显示它是我自2004年至今在安福路看的第85个剧目了! 深夜,我无法入眠,剧中很多情节又一一呈现,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也想起了与话剧的邂逅…… 2013年秋,一向健康的父亲突然离世,令我猝不及防,我无法承受这个打击,大病了一场,情绪也低落到了极点,为了能让自己走出来,我加入了上图朗诵团。 2004年8月,朗诵团的一位前辈请我去安福路看戏,那天上演的是《太太万岁》,那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戏,还有在戏开场前两侧电子屏上滚动显示的一句话——“看话剧,是一种习惯”。有了这样的引领,打那以后,我就开始买票看戏…… 当年11月,我任职的公司又搬到了安福路常熟路口的世纪商贸广场,或许这就是老天的安排,渐渐地,我去得越来越勤,我开始关注话剧中心上演的每一个剧目。后来,又关注整个上海话剧舞台的演出动向。 2008年,我又把视角伸向了北京,观剧的数量从2004年的3部到2014年的29部(全年所有的话剧剧目数量),从第1部《太太万岁》到那晚的第165部《钢的琴》,不知不觉间,竟然在剧场里泡了整整11年…… 这11年,我浸润在戏剧中,戏剧也滋养着我。 从2009年开始,我尝试撰写剧评,因为从那时候起,我发现仅仅看已远远不够,我需要记录,记录观剧的心得,记录自己在戏剧旅途中的足迹。因为怀着一颗纯粹而真诚的心,已有7篇观感及剧评刊登在《文汇报》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等多家专业剧院的院刊上。更令我高兴的是,前不久接到《话剧》编辑部的电话,由我撰写的《2015,终于等到这一天》——重逢《商鞅》也将刊登在今年的第二期《话剧》上,也终于兑现了6年前我与一位演员的承诺——“能为我们话剧中心写点儿东西”! 真正的热爱,是可以催生出很多奇迹的! 2012年,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办,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承办的“春季剧本朗读会”首次邀请了上海图书馆朗诵艺术团参加,我有幸参与了《上海王》的排练和演出。2012年5月6日,我也终于以一个演员的身份登上了话剧中心D6空间的舞台,那种兴奋,激动每每回想起来都感觉那么幸福。次年,我又参演了三个话剧(《坐北朝南》、《中国梦》、《也许爱》)的片段。而这一次,我不仅参与角色演出,还在前期排练阶段根据导演的要求,参与了剧本的二度创作——旁白的撰写。 以上就是我和戏剧的故事,故事还在进行,因为对舞台充满期待……很感谢话剧中心策划了这样一个活动,让我沿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又梳理和回味了这11年“与戏相伴”的日日夜夜。我想冥冥之中,这个缘分或许是父亲给予的,他走了,却给我点亮了一盏灯,这盏灯从舞台的深处亮起,穿越亲情,温暖我心。或许将来会有这么一天,我能写一个剧本,献给我的父亲,献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