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微幸福——我们不努力,他们怎么办?

晚间微幸福——我们不努力,他们怎么办?

2016-11-16    09'34''

主播: 61718

479 5

介绍:
早上接到一个朋友电话,关于借钱的。搁在以往,我肯定会支持这位朋友“钱非特殊情况不外借”,但这次我纠结万分。 朋友的同学,妈妈得了尿毒症,自己在老家做了挺长时间的透析,从未告诉过孩子实情。现在,有合适的肾源,需要二三十万的费用,再也瞒不住了,爸爸才问问已经工作七八年的女儿,手里有没有点积蓄。不到万不得已,父母张不开口跟儿女要钱。 这个女儿,虽已成家生子,并在双方家长的赞助下在北京买了房,但光养娃、请保姆、房贷、车贷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别说二十万,十万都拿不出来,能用来给妈妈治病的,只有手里仅有的五六万,还是给孩子准备的9月份入园的费用。 朋友的这位同学,我见过,两口子都安安稳稳,女方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国企,月收入七八千;男方在私企工作,工资一万出头。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变故,小日子倒也四平八稳。但这一成不变的安稳,也意味着承受不起一点意外打击。 好不容易等到的肾源不能浪费,只能厚着脸皮借钱。朋友说:“情感上,我特别想借她十万八万,但理智上我担心她十年八年也还不了这个钱。”在北京,两口子月收入不足两万,还负担着各种贷款和支出,基本存不下钱。而且换肾并不一是一锤子买卖,后期控制排异反应的费用,每个月也要大几千。说不好听的,这是个无底洞。 最终,我朋友给同学打了五万块钱,她对我说:“我也不富裕,好在这些年一直折腾着学习、跳槽,工资越来越高,家人万一有病有灾,经济上足够抵挡一阵子。这五万块,我也是不打算要回来了。” 看吧,我们张口跟人家借钱,对方是要考量我们的偿还能力的:如果确信我们还得起,得到的帮助数额更大;如果确信我们还不起,得到的只能是自己的人情标价了。 老话说“救急不救穷”。又急又穷,是很可能借不到钱的。 一位朋友,曾经的文艺男青年,最喜欢的是“诗和远方”。他25岁之前赚的钱,全部用来旅游了。 2006年的某一天,这个文艺男青年突然从柬埔寨飞了回来,并消失良久。回来后,变了个样:不再四处旅游,每个月都回老家探望父母,找了符合自己特长又相对稳定的工作,经常加班,秒变拼命三郎。 两年后,他用存下的二十几万,趁着房价最低点,在五环外按揭了一个小两居,并且把父母从老家接了过来。 直到那时,我们才知道,两年前他正在柬埔寨旅游,突然接到消息,哥哥车祸去世。他飞奔回家时,看着白色挽联下一夜白头的父母,瞬间长大:父母已经失去长子,自己成为他们唯一的依靠,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天马行空、混蛋一般谁也不顾地四处游荡了。 他当时一滴眼泪都没掉,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再也没有哥哥替自己尽孝了,自己若再没正形,毁的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三口的生活。 当一个年轻人意识到肩头的责任,便迅速变得成熟起来。 、、、、、、、、、 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偶尔的小放纵,给自己几天假期都无可厚非,但放眼人生长跑,哪个时期都需要咬紧牙关步步紧跟,不然环环相扣的踏实人生,将变成一连串问号:初中怎么办?高中怎么办?大学怎么办?工作怎么办?房子怎么办?另一半怎么办?孩子怎么办?父母怎么办…… 被追问的人生太过被动,没人喜欢。既然鸡飞狗跳的阶段迟早会来,我们何不早早努力,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