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64. 钢牙妹霓虹国关西建筑暴走(上)

vol64. 钢牙妹霓虹国关西建筑暴走(上)

2016-12-11    40'36''

主播: 金角裙子

289 9

介绍:
关键词: 密度、秩序、精确。 11天的旅行安排:4天大阪,大阪周边——奈良、兵库县神户;6天京都,京都周边——宇治县、贺滋县。 日本关西地区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贺滋县、三重县,(两府五县)占日本国土面积8%,人口2300万,占日本人口17%。 拖着行李箱走出大阪关西机场的那一刻,周遭的一切都以高密度的形态告诉我,我已经置身另一个世界。关西机场是全世界第一座百分之百填海造陆的人工岛机场,我们坐JR线往大阪走,首先要经过一段海上之路,也就是“大阪湾”,外侧连接着太平洋,内侧连接日本的濑户内海。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从一个还搞不太清楚的巨型高度人工迷宫中被一股脑儿塞进一个高速移动的容器中,从地下钻出地面的数分钟后便一头栽进汪洋大海中。那种人工与自然的瞬间转换,给我一记闷棍,左顾右盼都是汪洋。我毫无防备的和一群同类沿着纤细的海上轨道前行,当回头才恍然机场已变成海中的一个孤岛。如此从大陆到岛国的降落也有了更具象化的表达。 关机机场到大阪市区38公里,40分钟车程。JR线踏上关西陆地的那一刻,高密度的感受就扑来了。城市化的人工建筑远远高于自然,构成了支配地景形态的绝对因素。这种最直接的感受像是一个善意的情绪铺垫,没多久印象中的城市就来了。在大阪的4天里,我们沿着JR线、电车、地铁一次次加强感受着这种高度城市聚集带来的景观体验。这也是我想说的“密度”最直接和强烈的指向,它是高度成熟,高度聚集城市化带来的城市景观——基础交通和城市建筑间或你侬我侬的暧昧或真枪实弹的交媾。在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最发达的地区,因为地小人多的缘故吧,我们所习惯的地上快速轨道交通竟然直插进入城市最核心的地区,以此快速疏解和快速聚集核心与周边地区的人流。当看到火车飞速穿越进钢筋森林,便一下作为市政交通手段毫无违和的与两侧高密度的建筑亲密为伴的时候,终于脱口而出:“欧,原来这就是日本。”如此也就能想象成熟完善的基础交通网络是如何在三维的城市实体和虚体重承担主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职能,快速、高效的完成人流的输送。或是搅动起社会的各个组成,使之充分发生反应。 从开始在一个三维战场、N个指向的迷宫里蒙圈到得心应手的识别和选择,我想应该是成熟的社会秩序已经将复杂混乱的体系切片化,在图示标识、人工服务、电子map、时间表等各方面层层给予人最基础的帮助。这里真的想跪拜一下Google earth,日本的11天里,完全跟着Google放心大胆的走,路上的时间规划可以精确在两三分钟之内,这是在国内没想过的事情。我想也只有在这样成熟的交通组织和严重的时间表意识社会,“科技改变生活”这句话才会如此戳破耳膜,掷地有声。 在大阪周边活动的4天,我们马上就快进化成自由的鱼在各种交通网络间游走,但是,但是真的想吐槽一下京都的交通。作为世界有名的旅游城市,京都的公交系统实在不方便。 “密度”的另一个强烈的感受是日本建筑空间的尺度。从住宅说起,我们这次住了两家airbnb,一家精品酒店。不论住家还是酒店居住空间都很小很紧凑,也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活的各种设施被有条不紊的安排进最极限的尺寸,人的参与也是紧紧张张的“被装进去又拿出来”的状态。从住宅到餐厅、居酒屋、公共卫生间,人能承受的最小尺度演化进日本生活空间的点点滴滴,好像日本人客客气气,规规矩矩的行为一样,在这样的空间尺度生活真的需要谨小慎微,一个转身,一个迈步都不能随意。因为尺度的小的缘故吧,日常的事无巨细都被精心对待,几乎没有被忽视的角落。一束插花,一幅挂画,一盆植物,一只玩偶,它们点缀在不起眼的角落,带着精致的气质却也泄露某些秘密。 我们这次住的三家都是传统町式,睡了10天的榻榻米。木结构的内饰,草席的地面。屋子里总有一股酸酸的木霉味。进门就光脚踩在木地板、草席上,厨房、卫生间要换专用的拖鞋。没有地暖,全靠空调。卫生间的智能马桶盖倒是基本标配,每家都不马虎。其实还挺奇怪的,对于我们看重的基本舒适要求(如暖气、家具),日本人好像并不在意,对于屁股这件事反而苛刻的要求:座椅加热、冲洗、除臭、音乐一个都不能少。不过能全民都把屁屁照顾的这么周到,却不管冬季寒风中的大腿和冰凉地板上的脚底板,对于High点的理解还真是大相径庭。 一个出口,一个入口。从屁屁转到口腹之欲也不会太跳戏。早都打好预防针,说从日本回来不要太胖。可是我想说呵呵,什么某某最好吃的软文以后也不会信了,虽然我不是标准吃货,但这次花在吃上的钱倒真不少。总体的口腹感官是so so吧,可能真没吃到寿司之神那级别的寿司,也没狠下心割肉来一顿怀石料理,但一路追随已经不能阻止的大众点评,从乌泱泱排队的打卡餐厅到街边偶得,一路吃下来,对于日式料理真有点够够的了。忠实食物原味的清淡感也在一次次齁咸的酱油里没了信心。首先印象中经典的日料里的寿司、生鱼片、乌冬面、日式火锅都没有什么太多感觉,好吃倒是及格,没什么强烈推荐和难忘的味道。大阪心斋桥的蟹乐道,一兰拉面,京都的小路拉面,豆腐宴,倒成了有点华而不实的打卡景点。反而一些偶得令人舌底生精,最难忘的Top 3:NO 1 奈良的柿叶寿司,在奈良公园门口专营的柿叶寿司店,一盒六种口味。柿叶不同包法的寿司,颜值上自然优秀,清爽的叶香配合软糯甜香恰到好处的米香,第一次有舍不得吃完的感觉。NO 2 神户肥牛铁板烧,可能神户牛肉太过名声在外,自带光环太多,不菲的价格对于它一开始就给予很高期待。大理石花纹的牛肉品相确实ok,铁板上厨师小哥现场制作也增加了几分好感,神户牛肉果然很嫩,入口即化的感觉在肉质纤维感和果冻感中间,不过大理石花纹的那块吃到最后真有点腻,点了白鹤清酒解了腻。NO 3 京都站的鳗鱼饭,三种吃法,鳗鱼的层次一一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