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修虹:端午,根植于灵魂的故乡风情

宋修虹:端午,根植于灵魂的故乡风情

2016-06-09    11'12''

主播: snow 白雪

321 6

介绍:
摄影:汪林 背景音乐:李闰珉- As You Wish 文来源:无锡百草园书店 “五月五,过端午。点艾叶,挂柳枝,香草荷包五彩绳……”流传的乡俗,节日的歌谣,如淙淙流淌的山泉,清亮,动听,永远萦绕在人们的心房。 曾记否,儿时的你我,端午清晨,还在梦里,就有人在轻柔的动着你的胳膊。迷迷糊糊的睁眼一看,细嫩的胳膊和脚腕上,被拴上了花花绿绿的五彩绳一一大红、金黄、湖蓝、墨绿、淡紫,并系上几个染红了的、镂空的、小小樱桃核。五彩绳要在日出前戴上,然后等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下来时,把它剪断扔进村里的小河,让其顺流而逝。这样就可以将瘟疫、疾病随水冲走,小孩子即可一年之内,都免遭蛇虫等侵袭。 而我们在意的 ,不是五彩线保安康的“奇效”,而是喜欢它的美丽。平时光溜溜的手腕上,在节日里绕上一圈彩虹般的线,且有几个染红的樱桃核随手而动,人也凭空有了“彩”似的,多了几分灵动几分俏皮。 端午节前天,我们女孩子就四处搜集月季花、藁本枝叶,然后把新鲜粉红的花瓣、碧绿芳香的藁本枝叶,放进一个盛满净水的洗脸盆里,夜里再端到屋外让露水浸润。端午清晨起来,全家人就分用这“花露水”洗脸,清凉,芬芳。据说用这样的香熏水洗脸,能让人整个夏天,都不会被蚊虫叮咬。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屋檐下、门楼下插艾蒿、桃枝、新麦子,那是大人的事情。每年的端午节,父亲就早早起来,顶着露水从田野里采回大把的青绿色艾蒿和几个新鲜的桃树枝、一把新麦子,用红布捆成一束束,插悬在屋檐、门檐、窗檐……以驱邪招福。据说在太阳出山前把艾蒿等采回来,才是最好的。 几千年来,端午节就一直是一个防疫驱毒、祈求安康的重大民俗节日,又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只是那时不关心端午节的纪念意义,只知道,一到端午,就能吃到香喷喷软乎乎的甜粽子,还可以尽情地吃鸡蛋⋯⋯这些平时吃不到的美食,诱惑着孩子的味蕾,在物质困乏的年代里,哪个孩子不盼? 一到端午节,母亲会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鸭蛋、鹅蛋,在清晨煮熟了。我们兄妹三人能各分得6个鸡蛋,2个鸭蛋,2个鹅蛋,再加上同村的姥姥、奶奶给的熟蛋,就有20多个了!这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笔“财富”了。 哥哥弟弟不到两天就把自己分得的全部“消灭”。而我总也舍不得吃,怕坏了母亲就再给我煮一煮。放学一回家就看着、数着自己的“宝藏”,弟弟在一边说:就知道看,再不吃就全坏了啊。结果每年我分得的熟蛋,大多又到了弟弟肚里,而我只饱了饱“眼福”,过了几天“守财奴”的瘾。可看着弟弟吃得那么香,心里感觉很满足。 鸡蛋、粽子,是端午节的主打食物,只是我们这里的粽子不用粽叶裹米馅,而是用面页。就像豆沙包一样,只不过馅料换成了糯软的加了白糖的秫米。 中午放学回家,正好粽子刚出锅。顾不得烫,拿了一个在手里,用毛巾垫着,先吸一口,呵,麦香扑鼻;咬一口,糯软香甜,再就一口流黄油的咸鸭蛋……那滋味,谁吃谁知道。这儿时舌尖上的美味,直到现在依然喜欢,并一直认定节令食品一一粽子就咸鸭蛋,味道绝配。 世世代代,年年岁岁。生命总得有所寄托,生活总得有所期盼,日子才能过出些滋味与快乐。无论是斑斓的五彩绳,还是芬芳的艾草和“花露水”,以及节日里的特色美食,皆以有形的物质形式,沉淀为千年流传的、洋溢着永恒生命力的乡俗文化。 故乡是灵魂的牧场。而这种根植灵魂里的故乡风情,让我们无论人在何方,总也念念不忘,常常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