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遂想起》解读与赏析  文字收集于网络 诵读:蓝调

《春天,遂想起》解读与赏析 文字收集于网络 诵读:蓝调

2020-03-26    10'21''

主播: 蓝色音调

412 1

介绍:
《春天遂想起》解读与赏析 文字:蓝调收集与整理(来自网络) 诵读:蓝调 《春天遂想起》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但他本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浸润在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风土人情及悠久历史文化之中。21岁时,诗人离开大陆移居台湾。由于两岸的政治隔离,直到本诗创作之日,他始终不能重归故里。对故乡的思念日积月累,最终凝聚成字字含情的诗句,迸发出来。 春与江南自古便是文人骚客笔下的魂,名篇无数,佳句累牍。看到《春天,遂想起》这个标题便一下子被带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意中,一开始就是极美。站在基隆港头,想起了九岁的童年,那时的采桑,捉蜻蜓,那里有莲有菱有蟹有湖,有招展的酒旗,还有小杜(杜牧)、苏小小、西施、范蠡和乾隆,一切都是美的,甚至连战争都是美的,这自然是无理由的偏爱了。 诗人的笔下,处处洋溢着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清远淡雅气息,各种古典意象争诸笔端。诗人曾说:“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飞将军、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夸父逐日,荆轲刺秦。我恍然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有着这深厚的中国情结在其中,江南的一切都是美的。 诗前文大量用典,从自然和人文,景物与人物多方面展现江南的美,多彩而凝练。 在那美丽的江南,作者不仅度过了诗意的童年,而且也度过了青梅竹马、温婉多情的青年。那里有的是拂堤杨柳,寒月笼烟,还有美丽温婉的表妹。曾经和她们一起采莲剥菱,那些美好的时光使得诗人以为他会永远守在她们身旁,但是今天她们都已经离去,泛黄的照片依旧,却回不去从前,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 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年,诗人站在和大陆隔绝的基隆港头想到那些青梅竹马的表妹们,想到现在就算再见面她们也不可能再像年少时一样陪他去采莲陪他去采菱了,想到她们都这样默默地老了,甜蜜的回忆瞬间转为淡淡的哀愁。 由表妹们的老去想到母亲的离去,诗人情不自禁在满纸的东方古典意象中突然插入一个西方名词“复活节”,借用其意义,点出“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来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想到曾经也是一个江南小女孩的母亲,经过时间的流逝,如今也无处可寻了,只有在清明节、在圆通寺才能听到她的“呼唤”,作者的哀痛更加强烈。 在这里表妹和母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女性形象,她们是诗人在江南度过的美好时光的见证,是诗人和祖国大陆惟一的牵连,她们的离去使诗人感到一种孤独,感到失去心灵的归宿。特别是母亲的去世更是给诗人留下了无尽的悲恸,他曾多次说过对他来说故乡是母亲,可如今母亲去世了,哪里还有故乡呢。 这里的母亲有两重含义,于是诗中对母亲的思念,自然而然升华为对故乡的思念,母亲的呼唤成了故乡的呼唤,记忆中的江南也成了永远的江南。 应该说这首诗到了最后才真正的点明了“乡愁”的主旨。如果光看前面的诗句甚至很多人会将其看成是一首爱情诗,而且还是一首幽默轻松的爱情诗,因为诗人在古典主义中还参杂了现代主义的成分。如在想到那么多的表妹走过柳堤,诗人突然说了句“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一副无比失望无比郁闷的样子,但实实在在却是一副小孩子心性。其实这首诗中现代主义手法运用得最多的还是在对江南的描写上。诗人在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古香古色,如梦如幻的江南后,突然又加了诸如“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此类的话,打破了台湾和江南之间的时空距离,同时对诗歌本身也进行了自我解构。这种手法可能会有很多读者不喜欢,认为破坏了诗本身的意境,但是到了最后一节,诗人的用意才彻底的显现出来。那样 魂牵梦萦的江南,而且是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仅需三个小时就到的,对作者而言竟是“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短短的一湾海峡竟成了难以逾越的天堑,现实的矛盾通过几句近似调侃的话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揭露。这是典型的西方式的黑色幽默。同时诗人正是通过这些矛盾向我们传达了他内心痛苦的乡愁。“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七个江南的连用,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港口对着大陆的方向大声呼唤,声嘶力竭地吐露自己的思乡之情。之后又加上诗人的内心独白“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三个想字,中间又用一个破折号,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极度的渴望,以及心愿无法实现的那种悲怆苍凉之意。读到这里我们才真正理解诗人自我解构的意图之所在。 余光中自己曾说过,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余光中不是单纯的直诉思乡之情,而是采用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等多种手法来表达。从故国山河,自然景观,再到人文历史,诗人看到自己的童年少年和中年,他深切的体会到隔开他和故乡的并不是那三小时的路程,而是那流逝的时间和其他的因素。正是这种沧桑使得余光中的乡愁透出千年历史的深沉底蕴,也使得这首《春天,遂想起》比其他乡愁诗具有更震撼人心的力量,成为台湾乡愁诗库中一朵熠熠生辉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