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武学诵唐文治先生唐调欧阳修《秋声赋》

陈胜武学诵唐文治先生唐调欧阳修《秋声赋》

2014-12-07    03'40''

主播: 陈胜武一二斋吟诵清兴

920 41

介绍:
曾国藩:“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 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早期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深远。桐城派古文吟诵倡导“因声求气”,独创古文吟诵法,流传至今。 刘大櫆《论文偶记》云:“(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唐调”即是传承桐城派吟文法。传承体系是:方苞——刘大櫆 ——姚鼐——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唐文治——唐门弟子。“唐调”是指唐文治对古代诗文的吟诵调,以唐氏命名,并非唐文治首创,因传承有序,被推崇为“唐氏读文法”。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幼承家学,18 岁中举。后受业于东南经学大师黄元同和王先谦的门下,从事训诂之学。1920年创办了无锡国学专修馆,任校长30年。大力提倡吟诵,民国时期曾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