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郁阻,表里同病

湿热郁阻,表里同病

2020-12-09    31'20''

主播: 山东文源妈

165 1

介绍:
【名称】藿朴夏苓汤   【处方】藿香、法半夏、赤茯苓、杏仁、生苡仁、白蔻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通草等十一味中药组成   【方歌】藿朴夏苓泻猪苓,豆豉杏蔻苡薏仁,湿温初起身寒热,胸闷倦怠宜煎烹。 暑湿疲乏用本方加香薷6克,佩兰12克,苍术9克,川牛膝9克。水煎服。   【功效】通宣气机,燥湿利水。   【主治】湿温初起,症见身热不渴,肢体倦怠(疲乏)、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者。   【加减】   暑湿腹胀本方加枳壳9克,莱菔子12克,香橼9克。   暑湿胃脘痛本方加吴茱萸6克,青皮9克,自芍12克,木香9克,元胡9克。水煎服。   暑湿呕吐本方加砂仁6克,旋复花9克,丁香6克,陈皮9克,竹茹6克,生姜6克。水煎服。   暑湿腹泻本方加黄连6克,白芍12克,吴茱5克,陈皮9克,木香9克,水煎服。   暑湿头晕本方加菊花9克,白芷9克,钩藤12克,天麻6克。水煎服。   暑湿感寒.本方加香薷6克,荆芥9克,川芎9克,白芷9克。姜葱引。水煎服。   暑湿水肿本方加川牛膝9克,陈皮9克,冬瓜皮12克,防己6克。水煎服。   暑湿嗜睡本方加太子参15克,黄芪12克,陈皮9克,苍术6克,升麻6克,大枣12克,生姜6克。水煎服。 三仁汤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水煎服。 2、古代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功用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方义 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究其病因,一为外感时令湿热之邪;一为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故治疗之法,惟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 配伍特点 综观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运用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 禁忌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附注 附方1 藿朴夏苓汤 组成:藿香6g,半夏、泽泻各4.5g,赤苓、杏仁、猪苓、淡豆豉各9g,生苡仁12g,白蔻仁、通草、厚朴各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出处:《感证辑要》引《医原》 附方2黄芩滑石汤 组成:黄芩、滑石、茯苓皮、猪苓各9g,大腹皮6g,白蔻仁、通草各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邪在中焦,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竞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出处:《温病条辨》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与三仁汤皆为治疗湿温之常用方。其中藿朴夏苓汤以三仁、二苓配伍藿香、淡豆豉化气利湿兼以疏表,故主治湿温初起,表证较明显者;三仁汤以三仁配伍滑石、淡竹叶于化气利湿之中佐以祛暑清热,故主洽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黄芩滑石汤以黄芩配伍滑石、二苓,清热与利湿并用,故主治湿温邪在中焦,湿热并重之证。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温病条辨》卷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2、方论选录吴瑭《温病条辨》卷1:“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凉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