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读书会晨读《不寐听雨》宋 杨万里

吾道读书会晨读《不寐听雨》宋 杨万里

2020-11-23    06'31''

主播: ~周晓

269 4

介绍:
这首诗是杨万里在某个睡不着的夜里,听着窗外的雨声潺潺,心有所感而写就。虽然诗人全程都没有看见雨,但是这首诗却被他写成了咏雨名篇。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不寐听雨》宋 杨万里 雨到中霄寂不鸣, 只闻风拂树梢轻。 瓦沟收拾残零水, 并作檐间一滴声。 第一句诗人描写了雨停。所谓“中宵”,其实就是半夜,由此不难看出这场雨下的时间并不短,很有可能是从入夜便开始了。起初诗人还能听到雨水淅淅沥沥的声音,一直到了半夜,雨声渐渐变得寂静无声,想来应该是雨停了。诗人对于雨的感受并不是通过目之所见,而是耳之所闻。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并不是一直都是清醒的,或者说他并不是一直在听雨,毕竟一场雨从入夜下到半夜,期间诗人难免打盹或者思绪神游。这也就让第二句句的“只闻”变得更为合理。到了半夜,雨突然就停了。诗人本来耳边一直都是雨声,他在这样的环境下本来已经适应,但是突然雨停声静,耳边似乎只剩下风吹拂树梢的轻轻摆动婆娑的声音,这样突兀的转变自然会让他有心理上的不适应,所以这里才用到了“只闻”二字。这里的“只闻”并不是说真的就没有其他声音了,它更多的是为了刻画诗人心理上的感受。最后两句的描写其实正是印证了第二句更多的是心理感受而不是实写,因为第二句写的是“只闻风拂树梢轻”,但是在这里诗人明显还听到了“并作檐间一滴声”。这两句的描写也是半虚半实,“瓦沟收拾残零水”其实是诗人的想象,不过这样的想象是基于现实。“并作檐间一滴”也是想象,只有诗人所有的描写都是基于“听雨”,所以这些描写出来的具有画面感的景象都是诗人根据听见的声音自行脑补。“并作檐间一滴声”这一句中其实也有暗含着时间的流逝。雨刚停的时候,屋顶的瓦上残留的雨水是比较多的,这个时候雨水汇积是比较快的。但是随着滴落,汇聚的速度也越来越慢,逐渐从滴落成线变成一滴一滴缓缓滑落,直到最后的雨水全部汇聚成最后一滴,悠长、缓慢地滴落,发出最后一声雨滴前阶之声。而这个过程就是时间的流逝。 杨万里这首诗虽然没有什么太过鲜明的情绪,但是从诗人不眠听雨我们大体也可以推断,诗人的内心应该是有愁绪萦绕的,只是这愁绪很淡很轻。而它也保持着杨万里一贯的风格,全诗没有什么生僻字,却具有浅淡自然的风味,从开篇美到结尾,细细品读,别有一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