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作者/张家中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作者/张家中

2019-01-13    11'36''

主播: 秋秋💞

207 3

介绍: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文/张家中 终于有一天,随着一阵机器的轰鸣,老屋轰的一声倒下了。 此刻,站在不远处的我,突然回想起当年父母倾尽所有,不顾一家大小挨饿,也要坚持造了这房子的事儿…… 那是七十年代初,我和弟弟都还小,不谙世事,不过那时家里已是十口之家的大家庭了,当时还住在祖上留下的三间土屋里,坐东朝西,中间是堂屋,两边共隔成四个房,父母住一间,四个姐姐住一间,我和哥哥、弟弟三人住一间(大哥在部队服役),每个房间有一张大大的床,也可以说是储物柜,床板下面都放着换季的物件和一家人的口粮。另一个房间则是生火做饭的地方。那时候村里还叫生产队,集体所有,所有农具家什都集中在队里的仓库里。所以即便屋子小了点,也还算干净整洁。 老屋的正前方有一口长方形水塘,从南到北,长约500米,宽10米,有村里老人把它叫护村河,据说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时,这条小河还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也无从考证。我的记忆里,村里人平时洗洗刷刷的事,都集中在了这条小河。那个时候,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夏天让你光着膀子还想脱一层皮,而一到冬天,寒冷的空气会让河面结上几寸厚的冰,我们一群孩子经常会在上面嬉戏游玩。 隔壁连屋住的是我的一个堂哥一家子,按辈分讲,到我和堂哥这一代应该是第四代了。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日子虽然清苦,但其乐融融。每天晚饭后,都是最开心的时候,几个姐姐都会唱歌,而且唱的还很好听。记得当时有几部样板戏,什么白毛女、红灯记,还有电影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等等,那里面的歌曲几个姐姐张口就来,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对音乐才有了一点点认知。同村的小伙伴也常常在这时候跑到我家门口,一大群孩子在一起,开开心心,有唱有跳的,好不热闹。尤其到了夏天,母亲在收拾完所有后,总会和我们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讲讲之前我们不知道的一些事,母亲没有读过书,但讲起故事来确有板有眼。至今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日。 后来随着我们几个年岁增长,家里明显感到有点拥挤,好在父亲当时镇上有一份工作,每月有三十几元钱工资,加上部队里服役的大哥偶尔也寄回一点,日积月累的也算有点积蓄。于是父母商量,决定跟村里商量一下,争取换一块地,造个新房,听到这个消息,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这在当时,可真是一间大事啊! 就这样,经过一两个月的准备时间,选了一个农闲时节,就开始动工了。没有专业的建筑工人,都是村里的青壮年,男的就干些力气活,女的则帮忙烧水做饭。用的砖头,都是村里自己烧的,一般等到秋收以后,等稻田里的泥干透了,用专门的农具,将泥砌出砖头大小的一块块,然后在交叉堆砌起来,等泥砖彻底晒干后,再围上一个土窑,将泥砖一层层放进去,每隔一层放一层煤饼,经过一段时间的烧制就好了,这样烧出来的红砖虽不怎么规则,但比土坯还是强多了,父亲再托人买了些木柴等其它器具,记得只用了十来天的时间,就盖起了五间平房。当时真没想到后来建房会有那么多技术问题,反正现在想想,我是真佩服当时那个年代的人们,虽然都没什么文化,但动手能力极强,而且有的是精力…… 然而这一幕,已过去近四十年了,回想起来,依然温暖如初! 搬进新房后没过几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纷纷往外走出,我们兄弟姐妹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求学的求学,工作的工作,到八十年代末,家里就只剩下父母两人了。村里的年轻人也是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后来,好多的同龄人只能在每年春节的时候才能相聚在一起。 2000前后,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村里家家户口开始建起了新房,新建的房屋让整个村子看起来往北又移出一个村庄。我们兄弟姐妹也各自拿出一些钱,让父亲在老家找人盖了两幢各三层的房子,父母才又从老屋里搬了出来。用母亲的话说,这一大家几十口子,总有团聚的一天,别到时候回来连个窝都没有。可后来的事实证明,只到母亲离世的时候,我们这一大家子都没有整整齐齐的团聚过,再后来想想,母亲她老人家其实只是说出了她心理的念想。 又过了十年,由于当地机场建设的需要,村里面临着整体搬迁,又是发布告,又是征求意见,又是谈判,从一块一块地的征用,到整个村子集体搬迁前前后后拖了几年,直到2016年秋,随着最后一道命令,在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中,伴随着村民不舍神情,一幢幢房屋轰然倒下…… 老屋虽然没了,但是,在我的心中,老屋永远不也会坍塌! 老屋是深扎故乡泥土的根;老屋是连着我血脉的乡愁。那一屋子浓浓的情,是永远都喝不完的醇香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