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注本 | 《老子道德经解》第二十七章

憨山注本 | 《老子道德经解》第二十七章

2018-03-09    04'03''

主播: 明道堂经学教育

13 2

介绍:
巧用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此言圣人善入尘劳,过化存神之妙也。 辙迹,犹言痕迹。世人皆以人我对待,动与物竞,彼此不忘,故有痕迹。 圣人虚己游世,不与物忤,任物之自然,所谓忘于物者物亦忘之。 彼此兼忘,此行之善者。故无辙迹。瑕谪,谓是非辨别,指瑕谪疵之意。圣人无意必固我。因人之言。然,然。不然,不然。可,可。不可,不可。未尝坚白同异,此言之善者,故无瑕谪。 筹策,谓揣摩进退,算计得失利害之意。圣人无心御世,迫不得已而后应,曾无得失之心。然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此计之善者,故不用筹策。 关键,闭门之具。犹言机关也。世人以巧设机关,笼罗一世,将谓机密而不可破。殊不知能设之,亦有能破之者。历观古之机诈相尚之士,造为胜负者,皆可破者也。唯圣人忘机待物,在宥群生。然以道为密,不设网罗,而物无所逃。此闭之善者,所谓天下莫能破。故无关键而不可开。 绳约,谓系属之意。世人有心施恩,要以结属人心。殊不知有可属,亦有可解。然有心之德,使人虽感而易忘,所谓贼莫大于德有心。 圣人大仁不仁,利泽施乎一世,而不为己功,且无望报之心,故使人终古怀之而不忘。此结之善者,故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处世,无不可化之人,有教无类,故无弃人。无不可为之事,物各有理,故无弃物。物,犹事也。如此应用,初无难者,不过承其本明,因之以通其蔽耳。故曰袭明。袭,承也。犹因也。 庄子庖丁游刃解牛,因其固然,动刀甚微,划然已解。意出于此。观留侯蹑足附耳,因偶语而乞封,借四皓而定汉,以得老氏之用。故其因事处事,如此之妙,可谓善救者也。其他孰能与之。故世之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由其饰智矜愚,修身明污,故皆知师之可贵。择类而教,乐得而育,故皆知资之可爱。 若夫圣人为举世师保,而不知其师之可贵。化育亿兆,而不知其资之可爱。所谓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忘己难。此虽在智者,犹太迷而不知,况浅识乎。斯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是谓要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