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周】朱弦玉磬——蔡晓雪

【第七周】朱弦玉磬——蔡晓雪

2020-11-24    11'18''

主播: 晓升心韵广播站

626 8

介绍:
编辑员:周晓妮 后期员:肖森宇 Bgm:《心动》——陈洁仪 末尾曲:《耿耿于怀》——王笑文 海底有个便利店,贩卖着大海的温柔 ,云边有个小卖部,货架堆着岁月和夕阳,背后就是山。老人靠着躺椅假装睡着,小孩子偷走了一块糖。泪水几点钟落地,飞鸟要去向何方。人们聚和离,云朵来又往。讲故事的人,总有一个故事不愿讲。时光飞逝,悄悄话变成纸张。有朵盛开的云,缓缓划过山顶,随风飘向天边,我们也慢慢明白,有些告别便是最后一面。 大家好,这里是晓升心韵广播站,我是播音员蔡晓雪,今天由我带大家进入今日的《朱弦玉馨》。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被誉为弹拨乐器首座的琵琶。 一、发展历史 大约在秦朝,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改称琵琶。 到了南北朝时,从西域传来了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条弦的乐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国的琵琶结合起来,改制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改横抱式为竖抱式,改拨子拨奏为右手五指弹奏。经过不知多少艺术家的改进,才成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两种琵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中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到了唐代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 二、特点 琵琶的表现力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它的发音清脆、明亮,富于颗粒性(颗粒性是指它在弹奏一个长音时,不是连绵的一个长音,而是由很多个小短音连成的),手法多样,技法复杂,是重要的独奏乐器,也用于器乐伴奏、合奏、重奏。琵琶的音色清澈、明亮,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琵琶的音质特点。琵琶的音色作为琵琶演奏的重要艺术手段,音色又分为自然音色和变化音色。自然音色是指演奏者通过科学和正确的演奏方法,运用乐器本身的材质、构造以及振动等演奏出浑厚、明亮、圆润等原生的主音色;变化音色是指演奏者通过各种演奏技巧调整和改变原有的主题音色,从而产生变化的音色. 三、评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历史长卷上,琵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画上了浓墨重彩 、璀璨光芒的一笔。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颈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唐代燕乐的兴盛,使我国歌舞音乐进入了鼎盛时期,也迎来了琵琶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雅俗共赏的乐器。在西北地区,到处可以听见琵琶演奏的声响,唐代诗人岑参有“凉州七里十万户,胡人半解弹琵琶”的诗句。在江浙地带,更是出现了“琵琶多于饭甑,措大多于鲫鱼”的局面。在敦煌壁画中,横抱琵琶的图形最多,可以说凡画有音乐形象处必绘有琵琶。壁画中还有反弹琵琶的伎乐图,其绘画中的美学意义大大超过实际乐器演奏的意义。琵琶音域的广阔、音色的多变、表现力的丰富、演奏技巧的多样使其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以上就是今天《朱弦玉磬》的全部内容,我是播音员蔡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