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第二集《八千里路》(2)

《徽州》第二集《八千里路》(2)

2016-10-15    09'24''

主播: 海棠依旧0626

106 15

介绍: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这是流传在徽州的谚语。生在徽州的孩子,应该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儿女了,走出家门的他们,留给了父母更多的牵挂。生在徽州的儿女,也是天底下最不幸的孩子了,应该依在母亲怀抱的年纪,已经踏上背井离乡的路途。看看破损了的雕栏旧楼,我们不知道是欣赏古老徽州曾经有过的辉煌,还是感叹当年的徽商风雨兼程的磨难和沧桑。 船在水上,人在船上,少年的胡雪岩站到甲板上,久久看着远方,远方越来越近。船靠上码头,胡雪岩第一个跨上岸去,这一步使贫苦人家的孩子,成为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 这些气宇轩昂的亭台楼阁是胡雪岩在杭州的宅子,建造这样的宅子是胡雪岩发达以后的事。粉墙高耸,仰望这一片天空,或许当年胡雪岩抬头时就已经想到了天有多高,心就有多高。 最初的时候,胡雪岩只是杭州一家钱庄里的学徒。那一天的下午,应该是钱庄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也是没有太多的生意,胡雪岩守在店堂里,依旧是翻书识字,有顾客来了,他就放下书,上前去招呼。 客人是一位穷困潦倒的书生,名叫王有龄。胡雪岩与他并不相熟,但一番闲聊之后,胡雪岩发现这个书生很有才华,也很有抱负,将来一定有机会做官,但是缺少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胡雪岩二话没说,立即私下借出了钱庄的500两银子。 黄昏的时候,钱庄的老板回来了。胡雪岩立即汇报刚才的生意,话没说完,老板跳了起来,这哪是生意?500两银子看来是有去无回了,你也别在这儿呆下去了。老板的想法是不能轻易地相信别人,这是守住自己产业的根本,只是胡雪岩不这么想,胡雪岩想的是,相信别人才能扩大生意,这是他身无分文时的想法,也是他富可敌国时的念头。 事实证明,至少这一次,胡雪岩是对的。 王有龄当官回来的时候,胡雪岩正好在杭州的街头流浪。生意歇了,家也回不去了,胡雪岩的处境真的有一点窘(jiǒng)迫。 西子湖畔,当王有龄再一次相遇胡雪岩的时候,胡雪岩流浪的日子彻底结束了。因为王有龄的资助,胡雪岩在杭州联桥开出了自己的阜康钱庄。 胡氏后人在《安定遗闻》中写道:“阜(fù)康之发达一日千里,由钱肆而银号,不十年分号遍全国,积资三千万有奇,名洋溢,妇孺(rú)皆(jiē)知。” 胡雪岩自1860年开办钱庄起,仅仅四五年时间,就赢得了“红顶商人”的美誉。在官场,胡雪岩更是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因为倾心囊助左宗棠,1878年,胡雪岩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这样的荣耀在清朝是绝无仅有的。 现在,旧时庭院已经人去楼空,而我们,只能从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上领略曾经的灿烂。 胡庆馀堂是胡雪岩全盛时期创办的药店. 胡雪岩说“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这是胡雪岩的生意经。 驴皮必购自河北辛集、山东濮(pú)县,山药、生地、牛膝、金银花非淮河流域不取,当归、党参(shēn)、黄芪(qí)必定去往泰陇办理,麝香、贝母、川莲则去云贵购办等等。胡庆馀堂的药材选购是非常苛刻的,正是因为这样的苛刻,才有了上等的药材和一流的疗效。 胡庆馀堂生意兴隆,当地的另一家药店“叶种德堂”却因此每况愈下,无奈之下叶种德堂的老板压低药价,胡庆馀堂的回应是“真不二价”。“真不二价”掷地有声。 宫灯挑着常年的荣耀,雕栏透出经久的神韵。胡庆馀堂告诉我们:一座建筑无论如何华丽如何坚固,总有褪色和衰败的一天,而一种道德,一种精神,可以穿越岁月,永久地留给后世。